前沿热点-热点资讯
“我们终会找到意义。”
icon 2022年03月21日
icon
icon
icon 473



图片


“我emo了”

“什么都不想干,想躺平”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

你的朋友圈可曾见到这样的话语?

你是否也有一刻感到悲观、沮丧、绝望?


今天是3月20日

第十个“国际幸福日”

我们想和你谈谈“幸福”


你还记得

最近一次感到幸福是什么时候吗?

是什么阻碍了你获得幸福?

又该如何从坏情绪中走出来呢?


我们就此采访了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彭凯平

请他带我们一起破译

幸福的密码


图片

彭凯平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教授

01.

“当生活失去意义感,

我们就剩下空荡的躯壳”

图片


在问自己为什么容易感到不开心和“丧”之前,你需要明白,这不是你一个人的困惑,而很可能是当代一部分年轻人的共性。


能够形成普遍共性的问题,必然能在社会当中找到原因。在彭凯平看来,年轻人常挂在口头的“emo”背后是外在的社会原因内在的心理原因两方面作用的结果。


图片


社会层面我们身处一个变化动荡的时代。资源紧张、经济压力造成了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各种信息的混杂、各种价值观的冲突……


而这些外在因素作用于个人心理层面,则表现为:


·竞争感的加剧


除了确实存在的享受竞争、愈战愈勇的那部分人,很多人都不喜欢长期处于竞争环境和紧张压力之中。


竞争感的裹挟反而会让人有种想“躺平”和逃避的冲动,继而在不甘心落后和放弃挣扎的割裂中难以自处。


·不确定感的增强,目标的不清晰


老一辈人日子穷苦的时候,大家都有明确的目标,就是要保证温饱养活自己。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基本的生存需要早已被满足,我们将渴望的眼光转向归属、爱与尊重,转向自我实现。


疫情的突然来袭,加剧了整个社会的不确定性。对于工作、对于未来,谁也看不清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生活的目的变得琐碎、多元,变得不再只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我们也更容易彷徨失措。


·普遍的意义感的缺失


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不知道我们做一些事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不想这么做,但又好像不得不这么做,因为如果不这么做我们也不知道能做些什么。


当行动和生活缺乏意义感,人就像是被抽空,只剩下空荡的躯壳。


02.


“自我认知破碎后,

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自己”

图片

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很多时候都是通过“镜子”反映出来的。这面镜子是社会比较、是周围人的评价,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我们对自己的评价。


在彭凯平看来,自我评价的偏差在优秀的同学中间非常普遍。到了大学,发现自己不是最擅长学习的,不是最多才多艺的,也不是最“讨人喜欢”的。过去人设的瓦解崩塌,会让我们陷入危机感,这就面临“镜像自我的破碎”


图片


但唯有破碎,才能重生。过去的自我已经被打破,那就重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彭凯平称之为“积极自我的培养”


·“我是”什么样的人


培养积极自我的第一种方式就是去发现自己的优势。曾经我们的优势可能单纯建立在学习成绩上,但现在,我们可能需要去发现其他优势。


想一想你做什么事情的时候特别来劲、特别顺利、特别开心,它可能就是你的优势。或许是你的球打得很好,或许你在社工活动中游刃有余,抑或是你人际交往圈子广有很多朋友……


把这些优势发挥出来结合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或者用来对抗那些不请自来的低落时刻,去用那些让你骄傲和自豪的高光时刻重新定义自己。


·“我有”哪些资本


培养积极自我的第二种方式就是看“我有什么”。除了智力资本,我们还拥有很多社会资本。


去重新审视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父母的关怀、朋友的关心、老师同学的帮助都能带给你广泛的社会支持,给你踽踽前行时的底气。


·“我能”做些什么


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也就是我们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一件事的判断。


培养“自我效能感”一是要积累成功的经验。它可以体现在学业的提升、实习社工的进展、兴趣爱好的展示等方方面面;二是要积极地追求行动。包括更加努力地奋斗,战胜自己目前的挑战挫折,也包括转移注意力去做其他你更擅长的事情。


03.

“物理的孤独,

并不必然等于心理的孤独”

图片


“社恐”,是很多年轻人对自己的描述。更多时候,它不是真的指向精神上的社交焦虑障碍,而是形容自己在陌生环境中或与陌生人交往中无所适从的状态。


与参加热闹的聚会相比,他们更愿意一个人在舒适的环境里自娱自乐排遣孤独。


在彭凯平看来,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有意识地选择独处并不等于“社恐”


如果你享受独处的过程,能在独处中收获平静的愉悦,它甚至可以看作是一种“高贵的孤独”


物理意义上的孤独和心理意义上的孤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如果你不喜欢往人群里扎堆,独自一人毫无不可,或许它还能成为一些高敏感人群灵感迸发的时刻。


图片


而心理的孤独,意味着即使你处于人群之间、闹市之处,你也感觉到与周遭格格不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孤独。


大多数人的“社恐”更像是害羞,在别人面前容易不好意思。


而其背后的心理可能是害怕在人前出糗,受到批评嘲笑,是一种完美主义的体现,但本质上他们并不排斥社会交往,甚至渴望与别人建立联系。


克服“社恐”,彭凯平分享了几个小技巧。


·学会控制自己焦虑、紧张、恐惧的情绪


一是学会呼吸。紧张亢奋的状态下,肾上腺素的分泌会让你不自觉颤抖,此时慢慢地深吸几口气,让呼吸平静深长,会有一定安抚作用。


二是抚摸。拍拍自己的胸脯或肚子,有点像老人家说的吃饱了「顺气」的动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紧张情绪。


·做足准备,熟能生巧


很多同学害怕在公开场合发言,那就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私底下反复练习演讲的内容,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一个预演,让自己心里有底。


如果见面不知如何与人交谈,那就先尽可能了解对方的情况,对对方的职业(专业)、性格、喜好等心中有数,事先列一些可以聊的话题再多加练习,也能缓解见面时的紧张尴尬。


·创造一些成功的经验


在不熟悉的人面前发言可能确实容易紧张,那就从熟悉的人开始,从室友、朋友和愿意听你说话的人开始,慢慢习惯有听众的演讲并反复练习,积小胜为大胜。


04.

越长大越孤单?

我们可能误解了成年人的友情”

图片


很多人对于友情的理解,其实还停留在早期孩童时的理解,也就是友情的第一个要素——快乐


小时候我们与朋友没有复杂的社会契约关系和责任,大家一起相处很开心便成为了朋友。


渐渐地,大家都走上了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有的去其他城市求学工作,朋友之间通过直接接触感受到的快乐就遇到了挑战,维系友情的因素变得难以为继。


图片


但其实,友情形成的心理机制还有两个其他非常重要的因素——互惠和支持


互惠也就是朋友间的互相帮助,所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当人成熟之后,互惠互利可能会取代快乐成为一种维系友情的因素。


而除了看起来有一点“功利”的互惠,长期的支持是朋友对我们而言更重要的价值。


即使是“诤友”,他可能不会带给你很多快乐,甚至会提出一些让你生气的建议,但只要他们的出发点是希望你变得更好,他们就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支持你、成全你。


成年人与小孩的区别就在于,后两者只有在心理成熟之后才能更加深刻地意识到。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并不是朋友变少了,而是朋友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既然如此,我们也应该试着转换视角,而不是始终抱持儿童时期对于友情的理解和期待


05.

人这一生最大的资本,

就是学会如何面对失败”

图片


我们常常会感觉,选择太多,反而容易焦虑不安、纠结痛苦。


这其实是人的认知特性,叫做选择悖论


人类的经历和认知能力是有局限的,我们不可能全面掌握所有选项的所有信息,然后作出最佳选择,所以往往会感到没有把握。


同时,人类还具有一种“第一满意”的倾向性。我们遇到了一个满意的选择,我们就会接受它,而不是苦等下一次更好的机会。比如在择偶上,人们很多时候会倾向于作出第一满意的选择。


但当我们同时面临多种选择时,刻在DNA里的倾向性不起作用了,我们必须在所有机会之间作出选择,这就会让我们无所适从。


图片


那么,当我们不知如何选择的时候,我们可以怎么办?


·顺应第一满意原则


此时此刻,你觉得做这个选择会让你快乐,至少当下你觉得它是一个正确的选择,那你就去做。


喜欢上了一个人,那就大胆去追求。等待自己变得更优秀的那一天再表达爱意,可能早已错失了机会。如果被拒绝,可能只是说明两个人不合适,继续寻找那个合适的TA也为时未晚。


道法自然,顺应天性未尝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学会次优法则


追求最优选择没有问题,但我们也面临着得不到/实现不了的风险。如果真的得不到最优,次优也是很好的选择。毕竟,人生中有很多因素是我们无法掌控和左右的,一味地只追求最好,可能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悦纳失败


很多人无法作出选择的深层次原因是害怕失败,无法接受“选错的后果”。这样一来,我们就拒绝了很多可能性。


许多老者回忆往昔都会对自己失败的经历记忆犹新,并且会笑看失败的过往,因为他们走过来了,这些失败就和成功一样成为他们阅历中熠熠闪光的一部分。毕竟,人生中最大的遗憾,不是尝试了失败了,而往往我本可以却没有去争取


而且,成功其实不是人生的常态,坚韧不拔才是。学会与失败共生,才能从容跑完人生这场充满苦难的马拉松。


06.

SAY NO!

我们少了一点坦率和真诚”

图片


在我们和这个世界的交互中,拒绝是一个很重要的生活能力,而如何习得这种能力,似乎也有一些技巧和法门。


·微笑着拒绝


当你拒绝别人的时候是面带笑容的,对方就能接收到你的善意,传递了愿意帮助别人的信号,就能让对方知道这件事只是在客观条件上做不到。


·不必找借口


很多时候我们拒绝他人,会习惯性找一些外在理由,而这个外在理由一旦发现是假的话,那么对对方内在的打击也很大。


其实借口对方也看得透,也说得明白,关键是你找不到好的借口,所以实话实说,这种真诚至关重要。真的没时间或者说没有这个能力做,非常明确的表达出来。


·借力来表达


实在不好拒绝,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发微信,写封信,或者找同学朋友帮忙转达,这些都可以相对而言减轻拒绝时候的压力和难受。


图片


在拒绝中,我们总想着如何面对对方,却常常忽视了自己。我们或许可以尝试着:


·坦率真诚对自己


“要自己爱自己”,我们很多人因为是这种给予者,愿意帮助别人。但还是要意识得到我们自己本身,也要学会保护我们的精力。


·意识到自己的局限


我们的能力不是万能的,意识到自己能力的边界可以让我们不去承诺过多。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计算,做这个事要花多少时间,花费什么资源。


·优序排列


判断哪些事情是重要的,哪些事情是不重要的。这是一个理性的分析原则和方法,“心里要有把尺子”,要有一个大概的标准。


·借助社会资源


在拒绝别人的同时,如果能够给他一个其他的建议,相对而言可以减轻我们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当今社会有很多职业可以专业化地解决问题。专业人士很大程度上会比我们做得更好,所以拒绝别人的同时也可以把这件事交给更专业的人,让我们从传统的社会契约关系里解脱出来,这是生活智慧。


07.

他人的期望:

既是枷锁,也是动力”

图片


我们一部分生活的压力,来自于活在别人的期望之中。当我们有能力实现这种期望时,它就能鞭策我们不断进取。


然而,我们并不总是能达到这些期望。


图片

当我们置身于处于无形的紧张和压力之中,有两种方法或者可以帮我们走出困境:


·降低期待


坦诚地与对方沟通“我不是这样的人”“我可能做不到这件事”。让对方有心理预期,接受“我努力去试了但可能仍然得不到你想要的结果”。


·压力管控


如果上一种方法行不通,我们就调整好自己。通过呼吸、正念、冥想等方法调节情绪,或者通过运动、找个有趣的事情做来缓解压力,整理好心情再出发。


08.

当我们放弃思辨开始决定

生活的时刻,意义就产生了”

图片


幸福是什么?


对我们来说,可能是今天喝到的一杯奶茶,吃到的诱人美食,看到的美丽风景。


但也会在这样短暂的愉悦后,渐渐感受到空虚,找不到意义感。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我们混淆了快乐和幸福的概念”。


幸福是有意义的快乐。


英文以及其他很多语言把快乐和幸福混为一谈,比如英文中的快乐和幸福都可以叫做happy。


中华文化其实对人性有着深刻的理解,幸福的双重含义就包含了这种智慧。一个是快乐,一个是加上意义感的快乐,那就是幸福。


如何产生幸福?有三个前提。


·抑制负面情绪的长期干扰


遇到负面情绪很正常,生活中总是有一些挫折、打击、失落,学会短暂地控制它,不让它产生长期的影响。


运动、冥想,学会呼吸、写作、倾诉等些方法都能够对我们的负面情绪产生抑制作用。


·去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积极的情绪体验需要一些神经化学物质的分泌,当我们能够调动这些激素的分泌,我们就可以产生积极的情绪。


多巴胺让我们产生欲望,让我们想做一件事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们会感到开心。


内啡肽它是运动之后产生的一种减痛激素,跳舞去,跑步去,打球去,内啡肽的分泌让我们产生愉悦。


血清素是一种让心情振奋的激素。当我们在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自己有优势的事情、对社会对他人有贡献的事情,我们会很开心,这就是因为有血清素的分泌。


催产素它是让我们产生爱的感受的一种激素,帮助、成全别人,家人、朋友、宠物的陪伴,这些都会产生联系感,而所有产生联系感的事情都会让我们开心。


·做有意义感的事情


抑制负面情绪有方法,产生积极情绪也有方法。比较难的就是其中的意义感,意义感怎么产生呢?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得好的事情,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做起来觉得特别有意义、特别激动、特别神圣,意义感就容易产生。


做社会赞许度高的事情。国家需要的,人民需要的,这样超越自我的一些需求,产生的意义感也会更强。


做能产生社会联系的事情。意义感有一部分来自于社会联系和社会支持,中国传统文化提出来的立德、立言、立功,也是容易让我们产生意义感的很重要的文化源泉。


每个人的意义感并不相同,关键在于怎么去发现。


阿尔贝·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描述诸神判罚西西弗,令他把一块岩石不断推上山顶,而石头因自身重量一次又一次滚落。从旁人的角度看,这是个荒诞且无意义的事情。


可加缪说西西弗其实发现了意义,什么时候发现的?就这个石头滚回去,他决定再去推,这个行动本身就是意义。


最后一个意义产生的地方就是行动。在某种程度上意义就是做事情”


很多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总觉得要特意去寻找一个能赋予它意义的理由,但其实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本身就已经存在意义


我们的中国有很多可爱的平凡的人,一辈子没有特别卓越的成就,也没有特别富足的生活,但是他还是觉得生活得有意义。


为什么?因为他真真切切地活过了这一生


图片


当你放弃这种思辨,开始决定走向生活的时候,就为它赋予了意义。


我们只是还差最后那一步去发现的过程。


“一堂课讲得特别顺利,同学都在点头微笑,心领神会,我讲得手舞足蹈,意气风发。”


“写东西,写着写着就沉浸其中,下笔如有神,打开窗户一看,天都快亮了,这个就是我的福流时刻,巅峰体验。”


“运动也是一样,特别是走路、跑步超过半小时,那时候的愉悦感无可取代。”


这是彭凯平老师眼中的幸福瞬间,微小、绵延,福流澎湃,沉浸其中。


此刻的你,脑海中想到的会是什么画面呢?


人生的丰饶,总要用时间去体会。


希望你能在这里,找到一点答案,获得一点治愈,哪怕只是给你些许前进的勇气,也好。


愿你在今天,以及今后的每一天,喜乐,幸福。


策划|詹萌 方佳 苑洁 安妮 龚昕冉 杨天舒

采写|詹萌 方佳

插画|张雨佳

封面摄影|谌彤

排版|方佳

统筹&编辑|苑洁

图片


图片

▲ 首次实现!

图片

▲ 酷!清华首名海军陆战队女兵

图片

 和“毒”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院士

图片

▲ 静花疏雪里,悠然落清华

图片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thuxwzx@tsinghua.edu.cn



请在验证后发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