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识为先,文艺其从。”
清华本科教学,始终致力于建立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通专融合为特色的教育体系。“i通识”是一个窗口,展示着清华人对于通识的热爱:爱着interdisciplinary——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碰撞;爱着independent——独立的探索精神和批判能力;也始终崇尚着integral——健全的人格培养与价值养成。
“i通识”,更是“我”与通识的精彩故事。课堂内,我们在老师的指点下品鉴古往今来天文地理的宝藏;课堂外,“我”们畅所欲言,思想激荡,纸笔与头脑碰撞出独一无二的火花。
故此,“i通识——优秀作业展示”将分享一系列同学们在通识课程中的学习成果。在这些逻辑清晰、视角新颖、学术规范严谨的作品面前,我们欣赏清华人追求卓越的个性风采;同时也期待着更广泛的学理思考,在共同学习、交流中,发掘通识教育的熠熠光彩。
医学即治病救人?
在 通识荣誉课程《走近医学》的课堂里
裘莹 老师与同学们一起探索这个问题的更多可能答案
当我们描画心脏的强劲跳动
直面恶性肿瘤的玫瑰色血腥
感知未出世生命中的永恒
我们正在走近医学
走近生命最细微又最壮阔的图景
走近科学与艺术最遥远却最紧密的“重逢”
今日i通识带来
《走近医学》优秀作业与感想合集
与你共同收获来自医学的知识与悲悯
也重新思考“何谓通识”的问题
Vol.30 No.01
“Medicine is the science and art of diagnosing and treating disease or injury and maintaining health.”
医学是诊断和治疗疾病或损伤以及保持健康的科学和艺术。科学和艺术似夫妻:貌似独立,却相互交错无法分离。如福楼拜所言:“艺术和科学总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重逢。”
人类的大脑完美地将感性的艺术和理性的科学融合在了一起:科学用一种可视化的语言艺术淋漓尽致地表现,艺术又在科学的引领下将云雾和面纱拨开,从而使我们不断地探索未知的世界和自己。
科学承载起的艺术让我们睁开双眼,艺术渲染下的科学让我们打开心灵。而在《走近医学》的课堂上,同学们也正感受着这一切……
(作业图片可点击查看大图,走马观花会错过精彩哦!)
01
美86 翟亚强
课堂上,裘莹老师带领我们观察了畸形胎儿和耐心仔细地给我们讲解每一个尸体解剖人体疾病组织标本,让我们在没有学科知识限制的束缚中,去用心感受,用眼睛观察人体精妙的组织结构改变,并鼓励我们用笔将所见所感通过绘图的形式呈现出来,裘老师说:“不用介意你所描画的东西的对与错,在这个课堂没有对错和好坏,用心去描画和表达出你所感受到的医学。”
当时选择这个大体标本是觉得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个体。实验室里有很多有价值,有意义的标本,但最让我震撼的应该是那些带着不同表情不同姿态的小孩的标本。他们更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一条条宝贵的生命,看着他们被装在缸里虽然感到很遗憾、可惜,但他们又是那么的伟大,为我们探索医学创造了条件。这幅图里画的是一个在妈妈肚子里的六个月大的小孩,由于一些意外原因,不能够来到这个世界。我想:当他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也是对外面很好奇,想看看世界,想看看妈妈。我用黑卡纸和白色铅笔画,是想让这个小孩显得更干净、纯洁,没有过多的修饰,所以勾勒的线条不是很复杂。他是一个美好的生命,是黑暗里的一点光。
另外,选这门课的初衷是为了凑培养方案里的必修课,但是身为一个文科差生又觉得很惶恐。当我走进了这个课堂,顿时觉得选对了。无论你的培养方案里有没有这个课程,真的很推荐,一定要来。这样说,源于……
【包容】
自知自己是文科差生,生物学超烂,但是上了两节课后发现这个课设计得很包容:动手实践机会多,脱俗地不求死读书,老师超级风趣趣。理工科的兄弟用思维导图表达他们的理解,艺术类姐妹,用精妙的小画笔,抒写对生命的启示。无论哪个专业都有“用武之地”。
【有趣】
满头白发的帅小伙王非老师的心肺复苏,在大家操练中进行。课程最后,老师给每个小组分配不一样场景进行模拟救治。在展示中,我们慌张有序、笑声不断。大家都摩拳擦掌等待迎接生活中真正的光荣救助!
一直含笑的赵喆老师的创伤急救,看似简单的包扎伤口、骨折打石膏,小小的绷带在我们的手中却如此的不听使唤。在课后看回放之时,欢笑声和有趣的课堂形式吸引来了大批室友“观战”。
带有浓重东北口音的郭老师讲急性心肌梗死,诙谐的语言、生动的比喻,附带独特的肢体语言,吸引着所有同学的目光,课堂传来阵阵欢笑声。在场来听课的一位领导,还赞赏地表示对郭老师的类比的赞同。
其他还有很多有趣的内容:看生物标本、测量身命体征、解剖小白鼠、外科清创缝合等等。感觉学了这门课,虽然学艺不精,也可以有时候用来唬唬人啦。
【实用】
内容超级实用:基本的心肺复苏,断指、断牙处理,小儿误吸,外伤急救等等。我是一个喜爱通宵熬夜不注意健康生活习惯的人。通过课程中教授的心脏康复方法,我意识到了健康活着的重要意义。
最后我就想跟你说一句——选就对了,强推!
02
英91 张佳雯
一颗支撑我们生命活动、日夜不停跳跃的心脏是什么样子的?在收到老师布置的课后任务时,这是在我脑海中出现的第一个想法。课后我在图书馆,思索着《走近医学》课程老师讲述的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抢救场景、一个个催人泪下的动人故事、一个个被病痛折磨后治愈的案例,我花费了几个小时陷入深深的思考,并在图书馆完成了我这幅画作。
我很享受在思考中绘画的过程,当自己亲手描绘出器官的形状,让它立体、生动,阴影高光之下就像真的有血液流进又流出,这个心脏在画中鲜活起来,让我对人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感谢老师生动细致又耐心的讲解,让我有机会走近医学,观察人体,思考生命。
03
美112 廖子欣
恶性肿瘤原本对我来说似乎是一个很恐怖很遥远的事物。我并不了解它,我只是模糊地知道它的本质是异常增生。但是听完裘莹老师的讲课、亲身在实验室观察了一些病理切片以后,我才真正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在显微镜和电脑屏幕上看到染成玫瑰色的组织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世界发生这一切太残忍了。
我生来第一次观察的组织切片竟然就是我绘制的这个肠腺癌的切片。它分化程度极低、异型性极高,对比我手头的另一份正常小肠组织切片,可以非常明显地发现它无论是在细胞形态,还是组织结构上,都与正常组织有天壤的差异。这种可怕的异常增生是自律性的,透过我们的眼睛,能清晰地感受到这种失控的、无限制的、极其不协调的生长倾向,它竟这样毫不留情地跳入到我的视野中,或者说我也不知道为何我就在裘老师的几句话语中强烈地感受到了肿瘤无法阻挡的生长力量,太奇妙了。
在进入实验室之前,恶性肿瘤的扩散对我来说是很虚很暧昧的概念,而亲眼看见浸润生长、组织破坏、出血坏死这些现象占据我对着目镜的整个视野后,是对我原本“癌症关我什么事”这种不正确的观念和谈癌色变的态度造成了冲击性的改变。一堂课下来,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肿瘤相关的理论知识,而是这门课让我建立了更好的死亡观念,教会我如何面对死亡、让我更加敬畏和珍惜生命。
我并非医学生,一学期的医学通识课也并不能把我塑造成医学家。但是经过这些老师的引领和亲身的观察,至少在面对人世间无法避免的一些苦难面前,我总是会心生悲悯,亦能保持某种相对科学的态度而不盲目恐慌。也在自己的内心植入了一尊警钟——珍视生命,保持健康,远离不良习惯。
04
美78班 刘芳溪
这幅画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走近医学》裘老师的一节课,那天裘老师带我们去参观的是医学标本馆。这不是我第一次参观标本馆,在我的小时候,我也曾接触过一些动物标本,那些曾经有过生命的小动物都安安静静的躺在装满福尔马林的罐子里,有些装了玻璃眼珠的甚至还依旧保留着大部分生前的样貌,静静的漂在罐子中,仿佛时间就在这个小小的透明空间中成为了永恒。
但是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有关病理,有关人类的标本,有的是曾经给人带来痛苦甚至让人失去生命的巨大肿瘤,有的是被展开摆放整齐的寄生虫,这些东西我很难想象它们是如何与一个人类一起共存了一段时间的。路过一些婴儿标本的时候,我有一种想将它记录下来的冲动。这些都是未曾见过蓝天,未曾呼吸过人间空气与尘埃的小生命,因为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疾病被永远的定格在了这个小罐子里。
我最终记录下来的是一对寄生胎,他们在安静的飘在罐子里,大的婴儿似乎在环抱着小的婴儿,似乎是在保护,也似乎是在拥抱。我似乎在脑海中构想出了他们曾经在自己母亲腹中的样子,因为一些原因他们只能长大一个,小的孩子自愿成全自己的兄弟,给他营养让他长大,希望有一天大的孩子能替他去看看外面的蓝天。虽然最后的结果显而易见,他们都永远的就在了标本馆里,但似乎这个拥抱也成了一种永恒,无论有多少看客从他身边路过,无论时间过去了多久,他们都会永远的相拥在一起。
《走近医学》的老师们这样说:“医学是研究人体治愈疾病的科学,理性、刻板、枯燥的医学知识却因为艺术的光环让她变得感性、生动、丰满,医术是治愈人的身体,艺术是温暖人的心灵,医术与艺术如影相随。”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艺术可以让患者感受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生活乐趣,减轻疾病的痛苦。因此,抛开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黄振宇老师希望换一个角度来教大家认识医学,掌握医术,让不同专业的学生们能通过细致的观察、认真地思考,通过思维导图地方式完成课前的预习,加深他们对女性一生的阶段和生殖器官的理解。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医术和艺术的完美融合。
05
外文日8 陈朝
在上《走近医学》课前我对医学的认知非常少,一学期的课程虽不长,我却收获颇丰。虽然掌握的医学知识尚浅,但我一方面感受到了人体的神奇与力量,另一方面也认识到了几千年来,人类为了与疾病抗争所做的探索与奋斗,这种精神已然成为我们文明的一部分。
这份作业与女性成长阶段和生殖系统相关。过程中,我了解了孕育生命的生殖系统复杂机理,了解了女生一生中身体特征的变化,领略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命图景,对生命产生了更多的尊重。我想,只有对生命背后的机理有所理解,才能感受到它的力量与美妙,从而更加热爱生命。
感谢这门课程为我打开医学世界的大门,也感谢所有医学界的探索者、从业者,是你们让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如此不同。
06
新闻92 尹俊雲
那晚做思维导图的过程并不连贯,做到了很晚就开始发呆,思绪似乎飘到了别处… …
长久以来的学习当然混含着好奇心驱使的主动和对付式的被动,但在认识女性的成长过程和内生殖器构造的过程中我感到这里还有一些别的东西,或许是知识的淡忘、男性的自大和从小相关教育的匮乏,我感到局促。然后在这些淡忘、自大、匮乏和局促里我回想起第一节课裘莹老师的提问:“医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告诉了我面对学习,新的可能性。正如课堂上一直传达的理念:“医学是科学性、艺术性、心理性、社会性和人文性的交杂统一”,这里的知识直接关系到人,而作为认识者的我们更要把这种“关系到人”的理念坚持下去。
因为认识到女性成长的愧涩、生理的困扰,所以更应去尊重、倾听和学习。因为这种学习不单是因为好奇心和应付,而是与人相关,所以更应该认真去做,怀着这种心情将慕课和材料整理完成后,也更能坦然地讲述、分享,然后继续学习。
后来的课堂分享后,我并没有一种“完成任务”的如释重负,而是明白了这里有新的选择,明白了智性的知识学习可以直接通向更和谐的人类关系。
1
END
1
无专业门槛,有学理深度
思维碰撞,多元探索
“i通识”与你共游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