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界 2022-02-06 20:46
以下文章来源于帅府园论坛 ,作者田欣伦
肺部病变的病因鉴别是临床医生常常遇到的挑战。如何鉴别感染与非感染,对临床决策往往带来很大的困扰。
对感染的过度解读,会造成抗生素的滥用、增加耐药菌的产生,对感染的判断不足,或是漏诊,过度使用抗炎或细胞毒药物,又会造成感染播散,严重时危及患者生命。如何在临床上做出正确的判断,对于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试图为临床医生判断感染或非感染性肺部疾病,提供一些诊治线索。
一般线索
临床上,通常我们可以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做出一些初步判断。比如:
支持感染的证据包括:
(1)患者存在免疫抑制状态的基础:如糖尿病,长期使用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药物,肿瘤患者曾进行过放化疗或免疫治疗,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2)患者的临床表现中出现感染中毒症状;(3)患者的化验提示:①白细胞过高或过低;②淋巴细胞绝对值很低;③降钙素原(PCT)的升高等等。
由于感染和非感染的炎症性疾病都可以出现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的明显升高,因此炎症指标对于感染与非感染的鉴别价值有限,仅有助于某些不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的肿瘤和感染之间的鉴别。
支持非感染性疾病的证据包括:
患者的临床表现中,出现某些特定的皮疹,比如皮肌炎的Gottron征、技工手或是向阳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面部蝶形红斑。熟悉这些特征性皮疹的改变并在体格检查中注意观察,对诊断往往有很强的提示作用。实验室检查方面,免疫病的血清学抗体,肿瘤标记物的异常对于诊断有帮助。
此外,能快速回报的检查中,明显降低的补体对于SLE的诊断有很强的提示意义;还应该格外关注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水平,这些对于皮肌炎的诊断也有很帮助。
胸部CT影像学线索
除了上述线索,呼吸科医生对于影像学的特点也应有独特的理解。以下将解读一些胸部CT影像学的线索来尝试对感染与非感染进行鉴别。
胸部CT肺部基本病变包括:肺不张、肺气肿与过度充气、结节或肿块、空洞与空腔、实变、间质改变、胸腔积液和胸膜增厚等。我们将对肺部多发结节、肺部空洞与空腔以及肺间质病变几个内容进行重点阐述。
按照肺部结节的分布特点来评估感染与非感染的可能性 [1]
1、沿淋巴道走形的疾病——基本可以排除感染
影像学特点为:胸膜或叶间裂周病变浓聚;小叶间隔增厚;沿淋巴道分布的结节(图1)。
该类疾病可能的原因:
1)淋巴增殖性疾病:包括良性和恶性。其中良性淋巴增殖性疾病主要包括结节病和Castleman’s病;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主要是淋巴瘤
图1 49岁女性,因乏力、咳嗽咳痰6年,加重伴发热3月,CT可见双肺沿胸膜下、叶间裂以及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多发结节和团片影。CT引导下肺穿刺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2、沿血流走形的疾病,也被称为血行播散性结节——感染/非感染并存
影像学特点为:不仅沿胸膜和叶间裂分布,也沿支气管血管及其旁肺间质分布,数量更多,较光滑,边界清楚,但是形态可以多样。
最常见于血行播散性疾病:转移瘤、粟粒性感染(如细菌、真菌、结核、NTM等)以及血管炎。
2种常见的随机分布结节的差别
1)转移瘤的特征:病灶为实性结节,边界更清楚;结节的数目是可以计数的;病灶偏大3-10mm为主(图2)。
图2 74岁男性,体检发现肺部阴影。CT显示双肺多发随机分布结节,边界清楚,大小0.5-1.5厘米。经痰液细胞学确诊为转移性腺癌。
2)粟粒性感染的特征:边界不清,分布均匀;结节数目众多,难以计数;病灶更小1-3mm为主(图3)。
图3 76岁男性,间断发热伴咳嗽1月余。经支气管镜肺活检显示肺支气管粘膜及肺组织显慢性炎,可见类上皮细胞肉芽肿、多核巨细胞和坏死,符合结核,抗酸染色找到抗酸杆菌。
3、沿小叶中心性分布的疾病
影像特点:胸膜下及叶间裂极少或无结节;累及小叶中心细支气管和伴行的肺动脉分支;离胸膜或叶间裂5-10mm处终止。
分类:分为2种,分别是有「树芽征」特点的结节和无定形磨玻璃样结节。
1)树芽征——阻塞性分泌物滞留于小叶中心细支气管,此类结节很可能是感染。分为两类:
成簇分布——常见于感染性细支气管炎,其中以结核/非结核分枝杆菌最为常见;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也可以出现(图4)。
图4 女,46岁,咳嗽半年,无发热,胸部CT可见右下肺成簇分布的小叶中心微结节,树芽征。外院怀疑DPB。红霉素治疗无效。经外科肺活检确诊为肺结核。
广泛而均匀分布——常常是非感染性结节,如DPB、PCD、滤泡性细支气管炎等(图5)。
图5 女,35岁,反复咳嗽、咳痰、活动后气短18年。中耳炎、鼻窦炎和原发不孕史。经电镜证实为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胸部CT可见双肺弥漫分布的小叶中心性微结节,部分可见树芽征改变。
2)无定形的磨玻璃样结节——基本可以排除感染
影像特征:位于次级肺小叶的小叶中心性的疾病;弥漫分布;边界欠清;磨玻璃样结节。
包括2种类型:①影响小叶中心性细支气管周围的疾病,如亚急性过敏性肺炎(HP)(图6)。②血管周围起源疾病,如血管炎、毛细血管瘤等。
图6 39岁男性,咳嗽、喘憋5月。发病前1月搬家,新家中存放油漆。胸部CT可见双肺多发磨玻璃密度小叶中心结节,经支气管镜肺活检诊为过敏性肺炎。
上述结节的分布特点同样适用于下面部分
按照空洞特点评估感染与非感染的可能性[2, 3]
1、哪些感染性病变可以出现肺部空洞或空腔?
细菌
1)坏死性肺炎:以金葡菌,肺炎克雷伯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常见
结核分枝杆菌
图7 男,55岁,干咳、间断发热4月,活动后气短半月。胸部CT可见双肺多发斑片影和小叶中心结节,左上叶尖后段空洞,空洞内壁尚规整,周围多发条索和斑片影。
非结核分枝杆菌:病变特点与结核分枝杆菌类似,但是好发部位较无规律。
真菌
包括曲霉菌、隐球菌、接合菌、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青霉菌、马尔尼菲篮状菌等均可以出现空洞。除了隐球菌之外,其他类型肺部真菌感染常见于免疫受损的患者。
寄生虫
肺吸虫病常常出现,患者的不洁饮食史和血嗜酸细胞升高对诊断有提示意义。
病毒感染基本不会出现空洞、空腔。
2、哪些恶性病变可以出现肺部空洞或空腔?
支气管肺癌
1)22%原发性肺癌CT可见空洞病变。
图8 男,62岁,咳嗽、咯血2月。经CT引导下肺穿刺确诊为肺鳞癌
转移肿瘤
1)空洞发生率低于原发肺癌。
图9 女,39岁,宫颈癌术后半年。经多种广谱抗生素和抗真菌治疗无效,经支气管镜粘膜活检确诊为宫颈癌肺转移。
淋巴瘤(图10)。
图10 女,16岁,反复发热半年,经过抗结核、广谱抗生素和抗真菌治疗病变进展。支气管镜粘膜活检确诊为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需要警惕肺内空洞病变可以出现肿瘤和感染合并存在的情况。
3、影像特征对于鉴别诊断的意义
病变部位对诊断的提示作用:肺上叶或下叶背段的空洞病变,需要考虑结核。
空洞内壁的形态:内壁结节状或者不规则常常提示肿瘤;内壁粗糙且病灶周围渗出提示肺脓肿(图11)。
图11 男,55岁,醉酒后发热半月。胸部CT可见右肺上叶后壁空洞,壁周围渗出。抗感染治疗后病灶吸收。
空洞的内容物对诊断也常常有提示作用:比如,支气管囊肿内容物为液体;曲菌球的空洞内可见软组织影,改变体位该软组织影可移动,空洞形成一条窄缝样,被称为「新月征」(图12);但是空洞内的气液平对于病变的良恶性鉴别没有意义。
图12 女,80岁,咯血、低热8月。胸部CT可见左肺上叶不规则形影,边界毛糙,其内可见空洞形成,并见附壁结节及钙化,空洞形成一条窄缝样,被称为「新月征」。
空洞的伴随征象:如果空洞病变局限于单叶且伴有多发纵隔淋巴结大,超过半数为恶性病变。
4、空洞也可以见于部分风湿免疫或血管炎性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肺受累常见,而空洞不常见。
1) 除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之外自身免疫疾病肺受累少有空洞表现,因此自身免疫病患者出现空洞,需要首先排除感染。
属于系统性血管炎,累及上下呼吸道,因此需要关注患者鼻窦、耳部的症状和体征,如鞍鼻、中耳炎等,对诊断有提示意义。
GPA的典型影像表现包括:结节影、团块影或者实变影,伴或不伴空洞,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空洞发生率最高。半数患者可以再胸部X线或CT检查中发现肺部空洞。(图13)
图13 女,55岁,咳嗽、咯血6月,双眼疼痛、听力下降5月。ANCA阳性,最终诊断为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以肺间质病变为影像特征的来评估感染与非感染的可能性[4]
以肺间质病变为影像特征的感染性疾病可以见于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和真菌等。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流感病毒、腺病毒、支原体和衣原体是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的病原体。免疫功能受损者则巨细胞病毒(CMV)肺炎、耶氏肺孢子菌肺炎(PJP)、曲霉菌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肺部感染。
感染导致的疾病多在起病1-2周出现呼吸困难,比多数的肺间质病变要快。临床表现方面,皮疹、关节痛等肺外表现有助于诊断CTD-ILD(图14和图15)。
图14 61岁男性,活动后气短半年,发现双手皮肤粗糙半年,双手关节伸面可见Gottron征。
图15 图14患者胸部CT可见双下肺、胸膜下间质GGO和条索影,右中叶可见片状实变。最终诊断为皮肌炎继发的肺间质病变。
影像学表现:感染性病变以磨玻璃影(GGO)或实变为主要表现,网格、索条影相对较轻(图16)。如果以网格索条为主、而GGO或实变较少或者缺如,甚至出现蜂窝肺,则提示其它原因所致的间质性肺炎。病原学检测:咽拭子核酸检测及外周血病原针对性抗体检测有助于诊断。自身抗体检测阳性有助于诊断CTD-ILD。
图16 61岁女性患者,发热、咳嗽10天,COVID-19核酸阳性。胸部CT显示双肺以胸膜下分布为主的多发片状磨玻璃影(GGO)和条索影。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随着肿瘤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等的使用增加,药物导致的间质性肺炎逐渐被认识(图17),需要与感染性的间质性肺部病变相鉴别。详细的病史采集中明确的用药史是鉴别诊断的关键。病原学检测有助于鉴别。
图17 65岁男性,肺鳞,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PD-1抑制剂)2月后,发热、气短、咳嗽10天。CT:双肺弥漫磨玻璃、实变及网格影。诊断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
肺实变由于累及范围广,包括腺泡、小叶、肺段或肺叶;常见病理改变也很复杂,包括炎性渗出、水肿液、血液、肉芽组织或肿瘤组织等。因此可以见于以下各种疾病:如各种肺炎;肺泡性肺水肿;肺挫伤;肺出血;阻塞性肺炎;吸入性肺炎;肺梗死;肺结核;肺泡癌;过敏性肺炎;真菌病等。因此很难确定病因为感染或非感染,需要密切结合临床和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判断。本文不再赘述。
感染与非感染性疾病的常见鉴别特征
由于同一疾病在肺部有不同的表现,相似的肺部表现有不同的病因,随着患者治疗的复杂化,很多肿瘤或是免疫病的患者治疗过程中还会合并感染,一些患者的肺部感染背后可能隐藏其他疾病。因此,临床呼吸科医生对于疾病的判断,应该不同于影像科医生,结合临床实践的鉴别诊断才是获得正确诊断的根本。
参考文献 (可上下滑动浏览)
1.Suhail Raoof, Alexey Amchentsev, Ioannis Vlahos, Ajay Goud. Pictorial essay: multinodular disease: a high-resolution CT scan diagnostic algorithm. Chest 2006; 129(3):805-15. doi: 10.1378/chest.129.3.805.
作者介绍
田欣伦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感染学组委员、中国罕见病联盟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罕见病分会理事;美国NIH呼吸罕见病学者、美国Cincinnati儿童医院医学中心肺部转化医学中心访问学者、美国Mayo Clinic呼吸及危重症科访问学者;组织参与开展了国家十三五罕见病队列中的遗传性支气管扩张、肺泡蛋白沉积症队列等研究课题。
本文摘自: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2020-2021年册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内容转载自公众号「帅府园论坛」。
本文完
排版:J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