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热点-热点资讯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杨斌:线上与现场
icon 2020年12月02日
icon 杨斌
icon
icon 976

隔屏“面对面”,天涯若比邻。疫情下强制保持社交距离的措施,让各种“线上”(online)借机焕发活力。工作、学习甚至生活得以有序持续,能算得上多顺畅尚不敢讲,却也让我们在掌握些新技艺、体验些新鲜感的同时,生发些新角度的思考。尤其是线上、线下之间,看似有理所当然的差别(以是否借助网络媒介来分),却更有必要反思一下习以为常的“现场”。


比如对于会议、课堂来说,什么才是真正的“现场”?尤其是,“线上”与“线下”之分,是否就理所当然地对应着“线上”与“现场”之别?把线下与现场直接画上等号,有那么顺理成章吗?


且探究如下场景——


“请问,你是在现场吗?”


“我在!虽然身处12个小时时差的地方,但是我确实在线上!”


“线上?不,我问的是,你是否在现场?”


“现场?既然我一直实时同步在线上,为什么不能认为我就在现场?”


这样的对话,可以引出一系列的追根问底,凸显有必要厘清“究竟什么才算是现场”:


比如,只要“实时同步”,就可以认为是现场吗?


抑或,只要“能听又能说、完全能交互”,就可以认为是现场吗?


又或,既然我们所有人或者大多数人都在线上,凭什么线上就不能算真正的现场?


这些问题的实质是:与线上相比,现场究竟具有哪些特别的优势?究竟是哪些特征,才让人们真正视现场为“现场”? 不妨从以下方面做些思考。


现场的独特优势和魅力,首先在于“全观”感受。不管是教室还是会议室,同处一室,你会有一种一目了然的整体感,这个完全视角中既有全貌(饱满还是稀落,轻松还是沉闷),也有细节(频频的点头,或是紧锁的眉头)。你似乎并没有花费额外的注意力,但却总有一种尽在掌握的洞悉。窸窸窣窣的声音,人们不同的体态与表情,似乎都是一种“软数据”,能被你全方位地接收下来,有时还能让你“嗅”出些空气中一丝丝“异样”(纵不能名状)。这种“全观”也会让一个人做出及时并有针对性的微调与呼应,无意识中对会议或课程带来自己的重要贡献。


现场的独特优势,其次在于参与的丰富性。线上按照预先定好的程序来开展,大致是比较保险的,而即兴和插话、打断与连环追问,都会存在着不小的困难——事实上,在试过这些“操作”并造成过几次麻烦后,人们会更倾向于按着固定议程走,不发言时就静音,不主讲时就关掉视频,以免“添乱”。现场的某种生动活泼,换作线上,就成了人们眼中的凌乱嘈杂。现场可以适度有并联(你言我语),线上最好本分地串联(依次轮流)。现场可以有话说半截儿的意会,有及时插入而让满场捧腹的评论,有点头、摇头和手势带来的反馈,有扯扯袖子、对个眼神、交头接耳、哈欠接连的“全身”与会,而在线上大多难以实现。这些促膝、比肩、面对面,其丰富性超越语言,并因现场而成为可能。


现场也带来了更多跨越时间边界的可能性。上一堂课,参加一个会,现场可以包容、甚至鼓励一些“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往来。课前、课间,会前、会后,在房间里也好,在一起离开的路上也好,都可能产生一对一沟通与快意私语,不唐突,不扎眼,自然而然,形成延伸,让课程与会议的价值也因此升华。很多师生之间充满生机甚至影响深远的对话,都萌芽于课间问的一个问题,以及和老师一同走回办公室的一路热聊。一切都是非正式,却有着远比正式更重要的附加价值。而安排好的线上会议与线上课堂之前,多是在静静地等待开始中耗去;课后即使想追问几个问题,恐怕也没有顺手拉老师私聊的勇气与便利。


杨斌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经管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开发并主讲清华大学《领导与团队》等精品课程。著有《企业猝死》《战略节奏》(合著)《在明明德》(合著),译有《要领》《教导》等。插画:邵忠


与线上相关,也有不少人流露出对于线上交流言必留痕(乃至于长期留存)的介意。有人看到 “录屏”的红点持续闪亮就有些欲言又止,也有的人不太愿意让一过性的交流在事后反复被审视。倒不是说的话有多隐秘,或是如何担心资料外泄和知识产权保护难题,就只是莫名地会多想,并想多了。现场有着人生无法重复、此刻稍纵即逝的某种美感,让人不由地产生那种carpe diem(活在当下、把握现在)的内在动力。如果总惦记着会面对留痕、甚至刻意记录,反而可能束缚住手脚。


有人以现场观看演出和体育比赛,跟收看网络转播来做对比,说明现场感的有无、深浅,能带来多么显著的差别。一个人自己在线收看,尽管可能更清晰、更多视角、信息更丰富,但,那种热烈,那种彼此感染,那种沉浸在独特的“场”之中的全身心体验,潜藏着人们对于真实活跃的生命感的一种执念,体现着对于人与人之间互动质感和触碰温度的本质需要。


但如此种种,绝不意味着线上就只不过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没有多少价值可言。即使不是疫情隔离状态下,我们也看到了线上让分身乏术者能够三头六臂,线上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积极地减少着碳足迹,线上让稀缺的高水平资源能够触达更广泛的不同阶层人群,线上让各种数据成为教学和沟通的助力,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人们在认可线上这些优势的同时,惟期待线上能够有更强的“现场感”——更多的“全观”感受、更丰富的非正式互动、更多跨越时间边界的温情互动。


就此而论,与其以媒介工具来区分线上与线下,不如同样关注线上和线下的“现场力”——我用这样一个概念来试着统称“现场”特征所带来的优势,正如以上所剖析的诸方面。线上的未来同样应该并可以更有“现场力”,当然要靠科技创新——包括VR(虚拟现实)与AR(增强现实)——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性地实现让人沉浸的“拟实现场”。且待,赋能“现场力”的科技未来的发展,将显著地升级当下以重视标准化、效率、便利的电子商务或是线上社交,使其跃升进入一个重视内涵、体验、个性化的新阶段。


以“现场力”而辨别,也意味着你我早已熟悉的线下却并非自然就是“现场”。现实生活中值得反思的,是那些明明人坐在那里,却失去现场感、毫无现场力可言的的课堂和会议现场——满堂昏昏欲睡的参与者,一群心在别处的听众,毫无互动、照本宣科的讲授者,照抄笔记、机械拍屏的学习者。这还能被叫作“现场”吗?如果没有生动、丰富与润泽的“现场”优势,是否就已不再是真正的“人”与“人”相处的现场,而只是一些有热量可移动的物体所处的场合而已?


我们既要期待未来的“线上”能发展得更有“现场力”,也更要警觉那些失去了“现场力”的“伪现场”,并从我做起地去改善、改变、改造,让它们带来更积极主动的全观、更丰富自然的互动、更有延展性的共情。以此,找回现场对鲜活的、丰富的人的价值的彰显,不负人们对现场的珍视。


无论线下线上,皆须焕发“现场”。


撰文/杨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经管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 徐谭


文章转自:光明日报


请在验证后发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