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治疗期间的病死率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重点,但1993年约翰斯霍普金斯研究团队发表了一篇关于肺炎患者长期预后的研究,发现119例CAP患者出院后2年的全因死亡率高达38%,此后CAP患者的长期预后开始引起大家的关注。随后的研究也支持CAP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下降,其机制尚不清楚。有学者提出CAP患者应进行长期随访管理,以改善其长期预后。由于这些研究纳入的CAP患者多为高龄、重症肺炎患者,对相对年轻,病情不重的CAP患者的长期预后研究很少。我们想解决的科学问题是相对年轻,病情不重的CAP患者的长期死亡率是否高于普通人群。文章近期发表在Clin Respir J杂志。
研究背景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随国家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CAP患者30天的病死率及预后因素与高龄、基础疾病及CAP严重程度有关。美国、加拿大及荷兰的研究显示CAP患者较未患过肺炎的人群有更高的长期(≥1年)死亡率,这些研究中的CAP患者几乎仅限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且患的CAP常为重度。相对年轻的中青年患有轻中度CAP患者的长期死亡率证据很少。我们研究了中国14岁以上中青年、中低危CAP患者的长期死亡率。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队列研究,2017年12月1日-2018年1月19日对前期(2010年11月-2012年4月)建立的CAP队列进行电话随访。随访内容:接受随访者与患者的关系,患者存活或死亡,如果死亡,死亡时间和死亡原因。纳入标准:原队列中治疗后出院或门诊完成治疗的CAP患者;排除标准:(1)住院期间死亡或放弃治疗(2)家庭住址为非北京。原CAP队列954例患者中808例纳入调查,最终426例(52.7%)接受随访。随访期间的定义:随访期间(年)=随访日期-出院(或治疗结束)日期,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
统计:
计算随访期间426例患者的每年及累计死亡率;根据2016年北京居民的年龄构成计算标准化死亡率;预后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生存模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主要结果
1研究人群的特征:426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5(范围14-85)岁,348例(81.7%)例65岁以下, 407例(95.5%)PSI评分≤90分,81例(19.0%)有基础疾病。
2 全因死亡率:随访期间6-7年(中位7年),32例死亡,累计1年,3年,5年,7年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1.6%, 4.2%,5.9% 和7.5%;根据2016北京居民年龄构成校正的标准死亡率为9.79%,高于2016年北京居民的死亡率5.20%。
3 预后因素:经多元分析,CAP患者长期全因死亡率增加的独立相关因素为年龄,基础疾病和PSI分级。见表4及图1,图2。
结论 中青年、轻中度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按年龄调整的的长期死亡率高于同一城市中总人口。 年龄,基础疾病和最初的PSI分级是长期死亡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供稿 尹红军
更多内容,请点击查看原文。
本网站内容转载须联系版权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