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3月新型禽源性甲型H7N9流感于我国出现已有2次较大的人类间流行,散在病例也有持续报道。既往研究显大部分住院患者均合并有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严重疾病,导致ICU入住率和机械通气比例高,病死率可达30%以上。H7N9禽流感患者高死亡率与血流感染和细胞因子失衡有关,但目前我们仍对导致重症流感的病毒和宿主因素知之甚少。
因此,研究人员应用大规模并行RNA测序技术对一名61岁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女性患者血浆病毒载量和细胞因子转水平进行了连续监测。该患者于发病第六天(d6)开始进行抗病毒治疗,胸部影像学显示间质性病变,左上肺磨玻璃影及下肺实变。d6-12天时降钙素(PCT)及外周血白细胞波动在5-6ng/ml和7.2*109/L -11.3*109/L。d18天时患者血培养检出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d28天时患者出现ARDS和脓毒症休克并于d29天死亡。
对患者发病后d6、d9、d12、d15、d18、d21、d24 和 d27天时血标本进行检测后发现:患者存在病毒血症,并于抗病毒治疗后3天转阴;血培养阳性同时,血标本中亦检测出大量鲍曼不动杆菌核酸,确证患者继发了血流感染。
细胞因子变化总体可分为3类:(1)细胞因子表达在病毒载量达峰时亦达最高,并随着病毒载量下降而降低:包括抗炎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白介素4)、趋化细胞因子(MIP-2β)以及IL-29;(2)当继发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时表达达到高峰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MIP-1β、嗜酸粒细胞活化趋化因子、MIPA03α,多向性细胞因子IL-17以及血小板源生长因子;(3)在发病第15天以后的恢复阶段表达上升的细胞因子:促炎因子IL-2、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α和抗炎因子IL-Ira、CCL17和CCL24。
综上,H7N9禽流感病毒对奥司他韦敏感,治疗后血浆病毒载量快速降低。既往研究示高浓度炎性因子如IL-6,IL-8,MIP-1β提示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患者转归较差或死亡。本研究认为,疾病不同阶段的细胞因子风暴类型不同,这些细胞因子可能会加速疾病过程或导致死亡。
原文:Serial high-resolution analysis of blood virome and host cytokines expression profile of a patient with fatal H7N9 infection by massively parallel RNA sequencing.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15 Jul;21(7):713.e1-4. doi: 10.1016/j.cmi.2015.03.006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病原生物学研究所
杭州传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感染与微生物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