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热点-热点资讯
2019 新型冠状病毒:一场对我们的考验
icon 2020年02月10日
icon 徐九洋|陈奕均|陈浩|曹彬
icon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icon 1748

作者:徐九洋 1   陈奕均 1  陈浩 1  曹彬 2,3

1 清华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北京 100084;2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 呼吸疾病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北京 100020;3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京 100084

评述文章原文以英文刊发在 Frontiers of Medicine 杂志上,中文版略有删改。

原文题目:2019 novel coronavirus: a quiz or final exam?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7/s11684-020-0753-1

http://journal.hep.com.cn/fmd/EN/10.1007/s11684-020-0753-1

摘要

作为一种新发传染性病原体,2019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正威胁着全球健康。短短 2 个月内,累计确诊病例数已经超过了 3 万例,死亡例数超过 600 例。从过去的战「疫」经验出发,国内的临床医生、科研工作者、政府和每一位公民都在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做着自己的贡献。尽管有效的前期工作使我们对 2019-nCoV 的基本特征有了基本了解,但仍有许多未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判断我们在这次疫情中的表现如何,依然为时过早。另外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平时练兵」和「战时抗疫」同样重要。在疫情趋于平稳后继续做出持续而有力的工作,才能为任何即将到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关键词: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公众反应

一、背景

2019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正在给中国和全世界带来巨大挑战。自 2019 年 12 月以来,短短 2 个月时间内,它已经导致了超过三万确诊病例,其中近五千人为重症患者,超过六百人死亡(数据截至 2020 年 2 月 6 日)。1 月 30 日,世界卫生组织已宣布它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PHEIC)。由于 2019-nCoV 具有强大的传播能力,以及存在无症状感染者,中国在疾病管理和控制方面正面临巨大挑战。

21 世纪以来,传染性疾病仍不断威胁人类健康(图 1)。2019-nCoV 是其中第 3 个具有高度致病性的冠状病毒。人们对冠状病毒的重视,是从 2002 年的 SARS(「非典」)疫情开始的:「非典」疫情共造成 8096 例感染,病死率接近 10%;2003 年夏天在强大的隔离和检疫等公共卫生的措施下疫情才得以控制。另一种冠状病毒,MERS-CoV,则从 2012 年开始便对全球健康构成持续的威胁:MERS-CoV 被认为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病毒,多为散发,而偶有集群发生(例如 2015 年在韩国爆发的 MERS 疫情中,一名从中东回来的旅行者感染了 MERS,最终导致了 186 人感染,36 人死亡)。截至 2019 年 11 月,MERS-CoV 已感染 2494 人,造成 858 人死亡。此外,2009 年的「猪流感」疫情(甲型 H1N1 流感病毒)、2014 年埃博拉病毒疫情和 2015 年的寨卡病毒疫情都对疫区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


图 1:21 世纪以来全球主要的传染病疫情示意图

病例数和病死率信息从世界卫生组织网站获取。*仅展示 2014-2016 年疫情数据。

二、「非典」之后,应对新冠有何不同?

由于有既往战「疫」的经验,我们在面对新发疫情时能够采取更为积极的行动。2002 年「非典」疫情推动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CDC)的改革,推进建立了更好的疾病监测网络。也正因此,2015 年韩国 MERS 爆发时,我们做出了较为快速的反应,避免了疫情在中国的蔓延。由于在 SARS 中认识到了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严重性,本次发现不明原因的肺炎时,卫生部门很早就发出了警报,医务人员在处理疑似病例时也提高了个人防护的意识,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内感染情况较「非典」时期有很大改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早期开始,政府采取了多种公共卫生措施以控制疾病传播。1 月 20 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被确定为乙类传染病,并按甲类传染病管理。1 月 23 日,武汉作为疫情最严重的地区,暂停了所有的公共交通以防止春节期间(自 1 月 25 日起)的进一步传播,而这一举措随后被周边县市所效仿。然而,随着疫情的进展,物资储备(如口罩、防护服)和医护人员的不足正逐步暴露出来,提示我们平时的资金、人员投入和应急演练非常重要。

科技上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病原体检测的速度:对 2019-nCoV 病毒的全基因组测序和病原分离工作于 2020 年 1 月初完成,距离确认疫情仅不到两周时间。在 2003 年,同样的过程用了 4 个月。医院内更先进的医疗设备(如体外膜肺氧合,即 ECMO)也提高了我们处理重症病例的能力,虽然这些设备在中心疫区仍然处于短缺状态。

尽管 SARS 和 MERS 疫情已经过去了多年,基础研究也提供了几个颇有希望的候选药物,但我们依然没有研制出针对冠状病毒的特异性疫苗或抗病毒药物。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也击中了这一薄弱处。截至 1 月 31 日,2019-nCoV 的确诊病例数量已超过了 SARS,而这一数字仍在上升中。

许多因素参与了 2019-nCoV 的广泛传播。除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识不足外,还包括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密度的提高、公共交通发达所带来的长途旅行的增加、春运期间激增的客流量等。更便捷的生活方式虽然增加了 2019-nCoV 的传播,但也有助于疫情爆发后的个人保护。例如,智能手机等更先进的个人终端设备促进了包括官方指南、实时疫情更新在内的信息共享。此外,包括外卖、网购、生鲜配送在内的线上服务也使得城市地区的自我隔离变得相对可能。

三、新冠病毒临床与基础特点

疫情爆发以来,医生与科学界都奋力开始与病毒战斗。自疫情公布以来,由各界专业人士组成的专家组迅速进驻武汉,并将各个疑似病例转至定点医院(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很快,多个研究机构也同时独立地从病人的下呼吸道中分离出了病毒:通过电镜与基因测序技术,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 1;通过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新型冠状病毒与来自蝙蝠的冠状病毒高度相似 2-4。通过 2019-nCoV 病毒与 SARS 冠状病毒受体结合域序列的比对,推测其在人类的受体为 ACE2,并初步通过实验证明 5。但是因为时间有限,目前对新病原体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在一线与病毒战斗的医生们也陆续获得第一手的资料:通过对聚集发病的病例研究,初步证实了病毒人传人的能力 6;通过对最早确诊的 41 例病人的调查,确定了该疾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干咳及呼吸困难 7;后续 99 例病人的分析逐渐完善了疾病的细节及部分并发症的情况 8。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国家卫健委已发布了五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

四、结论与展望

在当下的自媒体时代,对于疾病防控工作的挑战迥异于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一方面,各种新媒体使得信息飞速传递,从而能够促进信息的交换与决策;另一方面,也大大加快了谣言、误会及恐慌在大众间的播散。我们尤其需要注意,专业人士所表述的术语或行话也很容易在传播过程中失真,被媒体及公众所误读,从而造成各种意想不到的不理智行为。尽管学术期刊仍然是科学家们分享观点及交换意见的最佳平台,但是它们却并不能满足大众对于相关信息的渴求。因此,在分享知识这一点上,建立能够让大众理解的发声渠道同样重要。只有大家知道的足够多,才能减少对于未知的恐惧。

这次疫情是一场对国家各行各业、对每个人的「大考」。如今,要评判我们的成绩是否合格为时尚早。尽管我们已经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然而还有成堆的问题没能解决:病毒从哪里来?动物宿主有哪些?病毒传播与进化的模式是怎样的?发病机理如何?如何去治疗?……

当然,如果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次新冠疫情只能算是一次「随堂小测」,而决不会是一场「期末大考」 ,未来还将会有无数类似的挑战。只有加强平时的准备和练兵,对于未来可能引起类似情况的病原体才能有更好的准备。即便一次威胁解除了,我们也仍需在财政支持、科学研究及个人意识上保持高度的警觉。当下一个病原到来之际,我们再不应措手不及。

部分参考文献:

1. Zhu, N. et al. A Novel Coronavirus from Patients with Pneumonia in China, 2019. N Engl J Med, doi:10.1056/NEJMoa2001017 (2020).

2. Ren, L.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bat-origin coronavirus causing severe pneumonia in human: a descriptive study.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133 (2020).

3. Chan, J. F. et al. Gen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2019 novel human-pathogenic coronavirus isolated from a patient with atypical pneumonia after visiting Wuhan. Emerg Microbes Infect 9, 221-236, doi:10.1080/22221751.2020.1719902 (2020).

4. Lu, R. et al. Genomic characterisation and epidemiology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mplications for virus origins and receptor binding. The Lancet, doi:10.1016/s0140-6736(20)30251-8 (2020).

5. Zhou, P. et al. A pneumonia outbreak associated with a new coronavirus of probable bat origin. Nature, doi:10.1038/s41586-020-2012-7 (2020).

6. Chan, J. F. et al. A familial cluster of pneumonia associated with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dicating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 a study of a family cluster. Lancet, doi:10.1016/S0140-6736(20)30154-9 (2020).

7. Huang, C.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Wuhan, China. Lancet, doi:10.1016/S0140-6736(20)30183-5 (2020).

8. Chen, N. et al.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99 cases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in Wuhan, China: a descriptive study. The Lancet, doi:10.1016/s0140-6736(20)30211-7 (2020).

点击查看原文

请在验证后发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