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8月3日,在我院新员工岗前培训中,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部主任曹彬教授为新员工授课,讲他作为一名临床医生的从业感悟,小编将曹彬教授的授课进行了整理,与大家一起分享医学人文的魅力。
“想要当好医生,必须多花时间守在病人床边,密切观察病情,遇到不会的或拿不准的问题就马上查阅文献专著,请专家指导。然后再回到病人床边继续观察总结。”
这段令我受用终身的话,是朱元珏教授当年时刻教导并反复提醒我的,她是我的导师。从她与众多医学名师前辈身上,我理解到、体悟到、学习到医为何,何为医,何又为大医。
医为何?
我认为,医生是人类身体与精神健康的照护者。一名医生的职责,是通过自身的学识与技术专注地服务于病患。用眼看病,用心看病人,在医患沟通的全程满怀博爱地去倾听与帮助。照护百姓生命健康,造福一方,这正是我们的价值所在。记得我母亲曾对我说:“当大夫最重要的是治病救人,能够救活几个病人,那这一生就值得了,完全没白过这一辈子。”
事实上这正是她的理想,她未曾实现的,今天由我实现。
何为医?
医生不是短平快的职业。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从一开始就决定了朝九晚五、八小时工作制、双休制基本与我们无关。
因为我们选的是一个需要24小时惦记着病人、惦记着手术、惦记着临床标本的职业;因为我们看到病人和病人家属痛苦的时候会感到着急;因为我们会时刻想着病人的问题,不管是上班还是下班,甚至连晚上睡觉前还在琢磨病人为什么还发烧?为什么还憋气?我还有哪些病史没有问到?还有哪些细节没有考虑到?今天给病人新用的药会不会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等等此类,未来也将会困扰于你。
同时,这个职业还是残酷的。
当病患死亡,意味着不管我们付出了多少努力,经历多少个不眠不休,到最后也只能和病人家属一起悲痛而没有别的办法。但是更为残酷的是,即使我们倾注了全心全力,换回的可能是病人及家属的不理解。此时,无力、无奈之感或许会向你袭来,令你心寒意冷,五味杂陈。
现实如此,所以我想作为一个医生心地应该是特别善良的。正所谓,善者,问心无愧,心理活动才能保持正常,才能够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才能真正帮助病人。“凡大医治病,必先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知足、感恩和安静造就医生健康的人格。知足,才能避免自己成为贪欲的奴隶,才能体会到什么是幸福;学会感恩,感谢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就不会一味索取和为自己没有的东西斤斤计较;当内心自足、学会感恩的时候,才有能力面对自己,享受安静;当内心享受到安静,让心归零,才会做个好医生。
此外,医生还应会“怕”。不是怕收重病人、怕收疑难的病人,而是怕工作没有考虑全面、怕还有什么没想到、怕知识还不够多、怕解决不了病人的困难。
会怕,就会知道哪里不足,医生是一个需要学习一辈子的职业。
何为大医?
我特别敬佩一生只做一件事并做到极致的人。如,伍连德——冒着生命危险,远赴东北承担鼠疫防疫这一当时看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汤飞凡——因战争中断研究沙眼病原学研究20年仍不改初衷,甚至冒着失明的危险,将沙眼衣原体滴进自己的眼睛里,最终攻克疾病。又如,宋鸿钊——当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绒癌是不治之症时,他却坚信可治,探求一生,最终,他不但把这些病人都救活,还让有生育需求的年轻女性成功孕育出非常健康的下一代。
我常说,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等同于要用一辈子去体会其中的艰辛,今天在你身边的人未必都能坚持到最后。而我们所敬仰的大医,便是这样单纯地用了一辈子去实现最初和最终的理想。
一辈子很短,白驹过隙。试想,当百年之后,我们的肉体最终分解成碳、氢、氧等各种元素,又回这个世界时,我们还能留下什么?
给年轻临床医生的建议
第一,选择好的导师。我指的是你真正认可的,并在本单位及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能够从生活上、从人生道路上、从专业知识上、从创新的想法上给予你真正指导的人;
第二,加入好团队。好的团队一定不是追求经济利益的团队,不是追求红包回扣的团队,不是下了班回家看电视、三五成群去卡拉OK喝酒的团队,而是喜欢读书和学习,与你世界观价值观相符,积极向上的团队;
第三,养成好的临床科研习惯。正如我开篇所提,守在病人床边,发现问题,钻研问题,解决问题。而你的科研必须是自己兴趣所在、为了病人临床需求所做。年轻医师应重视每个病例,乐于发现,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精于研究。正如王辰院长强调,“医生是天然的研究者”,研究是医生除了救死扶伤外的另一大天职。
要经常把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研究结果写下来。与大家分享我特别喜欢的一句话——Everyone has a lot of thoughts in mind, but few can write it down!
最后,以感恩之心做良心之事,祝你们都能成长为好医生。
讲者介绍
曹彬教授,在呼吸系统感染领域颇有建树,精通各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特别在耐药细菌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和肺部真菌感染诊疗方面有较深的造诣,是中国肺炎研究(CAP-China)创始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4年度吴阶平—保罗•杨森临床医学奖获得者、2014年度第一届树兰医学奖获得者。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第九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副组长。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fluenza and other Respiratory Virus Diseases (ISIRV)委员、Clinical Respiratory Journal杂志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