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2-24日,第一届华夏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学术年会暨第七届京港感染论坛(1st Huaxia CMIC-7th PIDMIC)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携手共建抗感染科学共同体。会议围绕病原学诊疗,以丰富多彩的学术内容、新颖多姿的会议形式,为与会代表呈现了一场学术盛宴。
与会期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室主任冯录召教授以“中国流感的流行特征和防控”为主题,讲述了中国的流感流行特点和季节性、流感相关健康负担与经济负担及我国流感防控策略与措施。
中国流感的流行特点和季节性
季节性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鼻、咽喉和肺部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数为轻症,呈自限性过程,部分病例可出现严重症状,甚至导致死亡。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各年龄组普遍易感,儿童感染率高。
我国地理区域广泛、气候复杂,流感的季节性特征和临床特点呈现多样化特征。我国A型流感(即甲型流感)呈多样性化的空间模式和季节性特征,如北纬33度以北的地区,呈冬季流行模式,每年1-2月份单一年度高峰。南纬27度以南的地区每年4-6月份单一年度高峰。中纬度地区1-2月份和6-8月份的双周期高峰。B型流感(即乙型流感)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呈单一冬季高发,它的流行情况和特征与气候(包括温度和降雨量等)有关,在温带、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表现不同。
我国B型流感的流行强度低于A型,但在部分地区和年份B型流感流行强度高于A型,且BY系和BV系交替占优势。它们在人群中的年龄分布不同,BV系以儿童高发为主,在成年人及老年人中发病率较低;BY系除了儿童高发之外,在成年人、老年人中也呈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我国B型流感以冬春季流行为主,不同系的流行强度在各年间存在差异。
流感相关健康负担与经济负担
流感已给全球乃至我国造成了严重的健康负担与经济负担。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数据显示,成人的流感年罹患率为5-10%,儿童为20-30%。流感每年可引起300-500万严重病例及29-65万死亡病例。我国的流感死亡率处于全球平均水平。一项2017年发表在《柳叶刀》上的研究显示,2017年之前的近5个流行季节,美国的流感年发病数为920万~3560万,门诊病例数为430万~1670万,住院(重症)数为14万~71万,死亡数为1.2万~5.6万。美国每年的流感疫苗接种率约50%,且医疗系统较完善,但流感仍造成了严重的健康负担。
高危人群(儿童、老人等)感染季节性流感后发生严重临床结局的风险更高。儿童是流感住院负担最严重的人群,全球5岁以下儿童流感年住院人数87万,住院率135(95-193)/10万;1岁以下儿童流感住院人数37万,住院率284(200-409)/10万。在不同年龄阶段,美国成年组住院率最低,儿童组最高,老年组其次。
我国的流感经济负担也较严重。一项2010-2012年的流感住院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流感年住院率约为100/10万,其中5岁以下儿童占比69%,6-11月龄儿童住院率最高,约为1000/10万。我国2004-2010年128个疾病监测系统(DSP)死因监测点研究数据显示,全国每年因季节性流感流行超额死亡人数为6.64万人。我国流感相关呼吸和循环系统疾病超额死亡率与欧美及亚热带、热带地区无显著差别。86%以上的流感死亡病例发生在65岁以上人群,说明了老年人是流感相关死亡风险最高的人群。
流感对孕妇的健康危害也比较严重,流感大流行期间孕妇因流感感染住院、入住ICU和死亡的风险显著增加。孕妇感染流感病毒可对胎儿和新生儿产生影响,出现死产、婴儿死亡、早产和出生体重低等各种情况。医务人员不是流感感染高危人群,但其日常诊疗活动导致感染流感病毒的风险高于普通人群。医务人员感染流感病毒也会增加院内感染的风险。
我国流感防控策略及措施
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流行性感冒防控工作的通知》中首次公布了流感的防控方案,方案中提出了我国今冬明春及长期的流感防控工作的要求。长期流感防控指导原则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科学及联防联治。防控策略包括了以下五个方面:强化监测预警、免疫重点人群、规范疫情处置、落实医疗救治及广泛宣传动员,这五个方面缺一不可。
流感病毒变异导致流感具有不确定性,流感疫情难以预判,但对流感开展疫情监测仍很重要。疫情监测有助于分析国际及周边疫情、国内疫情、疫情形势和特征、抗原性、基因、耐药并做到及时预警,但很难做到长期的预测预判。
流感疫苗应用是个体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疫苗接种的重点人群是儿童、老年人和医务人员。我国流感疫苗接种率仅2%左右,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也显著低于部分亚洲、南美洲等发展中国家。造成我国流感疫苗接种率低的原因主要有:公众、医务人员对疾病及疫苗认知低;医务人员对高危人员很少推荐;接种服务提供模式不适应;需要每年接种;疫苗预防效果欠佳。今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印发了《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指南中对疫苗的抗原组份、疫苗种类及适用年龄组和需优先接种的人群都做了推荐与建议。
重点场所(包括单位、学校、托幼机构和医疗机构等)需做好流感疫情防控与疫情爆发后处置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了新的流感样病例爆发疫情处理指南,指南中说明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发生爆发性流感后需强化检查、病因追查与登记等制度,及时发现、报告。各级疾控中心需规范开展调查、标本采集和检测,可以进行停课、关校、减少集体活动等措施,以降低爆发性疾病的发生。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做到联防联控、实时预警、及早响应、快速处置。
流感的医疗救治工作需做好药物的储备、分发,并做好病人的分流。鼓励实施科学、分级诊疗,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作用。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时需考虑耐药问题,烷胺类药物普遍耐药,NA抑制剂类药物的全球耐药株比例低于1%,聚合酶抑制剂类药物尚未发现耐药株。
在流感的健康宣传上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作用。针对不同人群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对大众需普及流感核心信息、防控知识、如何提高自我保护等信息,对重点人群需重点普及疾病危险因素与免疫接种等信息,对患者需重点普及早诊早治、科学规范治疗及自我隔离等信息。同时,还需及时公布流感疫情信息及防控工作情况。
小结
我国流感的季节性特征和临床特点呈现多样化特征。流感已给全球乃至我国造成了严重的健康与经济负担。流感发病率高,老、幼、病、孕等人群为流感感染高危人群。我国长期的流感防控策略为强化监测预警、免疫重点人群、规范疫情处置、落实医疗救治和广泛宣传动员。流感疫苗应用是个体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推荐高危人群优先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