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华夏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学术年会暨第七届京港感染论坛(1st Huaxia CMIC-7th PIDMIC)已于 2018 年 11 月 22-24 日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携手共建抗感染科学共同体。会议围绕病原学诊疗,以丰富多彩的学术内容、新颖多姿的会议形式,为与会代表呈现了一场学术盛宴。
与会期间, 临淄区人民医院刘波博士接受了丁香园采访,介绍了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体情况和进行规范诊疗的建议。
基层医院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诊断理念和方法尚不完善
丁香园:请您介绍一下社区获得性肺炎中最常见的病原体,流感病毒在所有病原体中所占比例是多少?
刘波博士:据文献报道,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体的检出阳性率只有约30%, 其中病毒性肺炎约占22%,流感病毒占8%左右,但是具有较大的流感季节性差异。由于目前的检测技术的限制,很多肺炎的病原体未能明确,特别是在一些诊所、基层医院和下级医院,其检测设备、检测理念和方法都不完善。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体前三位为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和流感病毒,而很多基层医院仅具备痰细菌培养和痰涂片的检测手段,故在这三种病原体的检测上存在一定的不准确性。肺炎链球菌的痰培养阳性率很低,将合格痰标本在2小时内及时送检方能获得准确的阳性检测结果;很多医院仍通过检测IgG、IgM抗体有无升高来推测是否感染肺炎支原体;大部分医院尚未开展流感的核酸检测。这三种病原体均不能通过单纯的痰培养和涂片法获得明确诊断,故文献报道与临床实际诊疗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提高医生和患者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认知,实施规范诊疗势在必行
丁香园: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诊疗过程中,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对于基层医院,应如何指导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规范诊疗?
刘波博士:首先需要提高医生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认识水平。在某医院的一项回顾性研究中,有2000多例患者被诊断为肺炎,而实际符合肺炎诊断标准的只有500例,说明加强医生的指南认识水平很有必要;其次,需要明确区分肺炎和其他非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例如和结核、肺肿瘤的鉴别诊断;第三,大部分医院对病原体的认识水平不够,仍采用经验性抗感染治疗,但是从病原学谱上看,病毒性肺炎占22%,所以仅通过痰标本细菌培养不能满足于病原学的诊断的需求,需要重视病原体诊断,在各个单位开展质谱鉴定、分子生物学诊断等检测手段,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第四,对于一些不需要住院的肺炎患者,建议门诊口服抗炎药物治疗;第五,需要加强对特殊人群的关注,例如有脑血管疾病,误吸导致吸入性肺炎的患者。孕妇是流感病毒肺炎的高危人群,主要是由于无法进行放射影像学诊断,近两年我院利用彩超无创无辐射的技术来诊断孕妇肺炎,但是大部分医院尚未开展这项技术。第六,加强对老百姓的科普教育,对于肺炎,一定要重视,早就医,早治疗。
小结
现有的社区获得性肺炎三种主要病原体均不能通过单纯的痰细菌培养和涂片法获得明确诊断,文献报道与临床实际诊疗之间存在差距。需要提高临床医生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认识,重视病原学诊断,开展新的诊断手段和提高检测水平,注意与肺结核和肺肿瘤的鉴别诊断。关注孕妇等特殊人员的诊疗问题,并对老百姓加强科普教育,让其及早就医并接受规范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