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主要的两种判断停药的方法:动态临床评估(美国 IDSA 达临床稳定标准)、降钙素原水平。
不同指南中的推荐疗程
美国 CAP 指南
抗感染治疗 5 天以上,无发热时间>48 小时且无临床不稳定的表现时考虑停药:(1) 体温>37.8℃;(2) 心率>100 次/分;(3) 收缩压<90 mmHg;(4) 呼吸频率>24 次/分;(5) 平静状态下吸空气氧饱和度<90% 或氧分压<60 mmHg。
欧洲 CAP 指南
对于治疗反应好的患者抗感染治疗时间不长于 8 天,PCT 可有助于判断抗感染治疗时间
法国 AFSSAPS
CAP 抗感染治疗之间 7~14 天,非重症嗜肺军团菌 8~14 天,重症或免疫缺陷患者 21 天
1、美国 IDSA 临床稳定标准是可靠的停药指标、IDSA 停药标准有效指导临床用药时间
2016 年,发表在 JAMA 上的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非劣效性、随机对照试验显示:住院 CAP 患者抗感染治疗 5 天后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62 人):根据美国 IDSA 达临床稳定标准停药;对照组(150 人):临床医师决定停药,两组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病情严重程度等基线数据无统计学差异。
![](/uploadfile/images/edit/1116182656437.png)
结果显示两组临床治疗成功率和症状评分无差异,进行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亚组分析亦无统计学差异。
实验组抗菌药物应用时间远低于对照组 5 vs 10 天 p<0.001,院内病死率、30 天病死率、呼吸衰竭、入住 ICU、机械通气、住院时间两组无统计学差别。
2014~2015 年,在美国进行前后对照研究,在美国 3 家医疗中心推行 IDSA 停药标准,培训 6 月后,比较培训前后患者治疗时间和结局,干预前(307 名患者) 干预后(293 名患者),培训前后两组患者在年龄、基础疾病、免疫抑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病情严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
干预后,患者治疗时间明显缩短,但病死率、出院后因肺炎再次入院比例无统计学差异。
2、降钙素原有助于判断停药时间
PCT < 0.1 μg/L:强烈建议停药;
0.1 < PCT < 0.25 μg/L:建议停药;
0.25 < PCT < 0.5 μg/L:建议使用抗菌药物;
PCT > 0.5 μg/L:强烈建议使用抗菌药物。
反复多次 PCT 的监测会增加患者总费用,与美国 IDSA 临床稳定标准的优劣尚无比较。
我国 CAP 诊疗面临两大问题:一个问题是低危病人住院率太高,另一个问题是住院 CAP 患者住院时间过长
考虑到患者住院时间中位数为 11 天,达临床稳定后至出院时间长达 5 天,如果此类患者在达临床稳定后及时出院,或可节省近一半医疗费用。
CAP 患者达临床稳定且无其他并发症应及时出院,住院时间延长可能导致院内感染风险的增加,在患者达临床稳定,可以口服药物治疗……
(1)体温 ≤ 37.8°C;
(2)心率 ≤ 100 次/min;
(3)呼吸频率 ≤ 24 次/min;
(4)收缩压 ≥ 90 mmHg;
(5)氧饱和度 ≥ 90%(或者动脉氧分压 ≥ 60 mmHg,吸空气条件下)
无需要进一步处理的并发症,无精神障碍等情况时,可以考虑出院。
小 结
CAP 的理性治疗在于充分治疗的同时避免过度诊疗;
CAP 抗感染治疗的选择应综合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病原倾向性、耐药危险因素以及特殊人群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抗感染策略;
病原学检测应有针对性,根据检测方法特点合理安排;
尽早进行抗感染治疗应建立在对 CAP 的充分鉴别基础上,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
抗感染疗程和出院时间点的判断可依据达临床稳定标准。
致谢:中国肺炎研究网(CAP-China) 所有成员单位:(http://www.chinapneumonia.cn)
感谢我的同事与合作者:李辉、周飞、邹晓辉、鲁炳怀、刘颖梅、王业明、王一民、贾雪宏、薛春雪,Peter Horby、Alex Salam、Wendy Barclay、安云庆、张须龙
参考文献
[1] 数据来源: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310/en/
[2] Tashiro et al. BMC Pulmonary Medicine (2016) 16:39
[3] Quan TP, et al. Thorax 2016;0:1–8
[4] Kolditz M, et al. Eur Respir J 2016; In press | DOI: 10.1183/13993003.00113-2016
[5] Egger et al. BMC Medical Informatics and Decision Making (2016) 16:34
[6] Chen L, et al. BMJ Open 2018;8:e018709.
[7] Welte T et al. Thorax. 2012;67(1):71-9.
[8]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急诊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治专家共识.中国急救医学.2011,31(10):865-966.
[9] Fine MJ, et al. N Engl J Med. 1997;336:243-250.
[10] Lim WS et al Thorax. 2003;58:377-382.
[11] Shi SJ et al.Clin Respir J. 2017;11(3):352-360.
[12] Qu JX et al.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015) 15:89
[13] Liu Y et al.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009;9:31.
[14] 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年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6,3(4):1-27.
[15] Liapikou A etal. Expert Rev Respir Med. 2014;8(3):293-303.
[16] Torres A et al.Eur Respir J. 2015;45(5):1353-63.
[17] Khawaja A et L. BMC Infect Dis. 2013 Feb 20;13:94.
[18] Bin Cao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10; 51:189-94.
[19] Suzuki S et al.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6;50:709-712.
[20] Wunderink RG et al.Semin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6;37(6):829-838.
[21] Fung HB, et al. Am J Geriatr Pharmacother. 2010;8(1):47-62.
[22] Faverio P et al. Eur J Intern Med. 2014;25(4):312-9
[23] Han X et al. BMC Infect Dis. 2018;18(1):192.
[24] 李丽娟 等.中华医学杂志, 2018; 98 (10): 738-743
[25] Zhou F et al. Clin Respir J. 2018;12(2):425-432
[26] Bader MS et al. 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 2011;30(7):881-6.
[27] JJ et al.Eur Respir J. 2012;39(1):156-62
[28] Muthuri SG. Lancet Respir Med. 2014 ;2(5):395-404.
[29] Kanwar M et al. Chest. 2007;131(6):1865-9.
[30] Montassier E etal. Med Mal Infect. 2013;43(2):52-9
[31] Uranga A et al. JAMA Intern Med. 2016;176(9):1257-65.
[32] Foolad F et al.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18 Feb 16. doi: 10.1093/jac/dky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