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热点-热点资讯
麻疹特异性IgG/IgM比值与麻疹结节性肺炎相关
icon 2018年11月08日
icon 中国肺炎研究网
icon 麻疹特异性IgG/IgM,麻疹结节性肺炎
icon 1770
中国肺炎研究网(CAP-China)的近期研究揭示了麻疹结节性肺炎的出现规律,于2018年11月在线发表于《国际感染性疾病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该研究由中日友好医院曹彬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疾控中心麻疹实验室完成。
 
麻疹的免疫力曾被认为可持续终身,但近几十年来诸多研究发现无论是接种疫苗或是有过麻疹病史,这种免疫力会随时间逐渐下降。当对麻疹的免疫力下降至不能起到保护作用时,此类人群接触麻疹病毒时可再次被感染。这种曾有接种史的麻疹患者的症状通常较轻,且常缺乏一般麻疹的特征性临床症状——如皮疹和Koplik斑。Chen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一起麻疹暴发中曾描述过这种特殊的麻疹,并称其为改良型麻疹(Modified Measles),其特征是麻疹特异性IgG出现早且快速升高,而IgM为阴性或仅一过性升高,检测常可发现IgG/IgM>1。由于临床诊断麻疹主要使用IgM,且此类患者皮疹症状不显著,因此改良型麻疹患者常常被忽视。
 
近年,在日本和我国均有改良型麻疹患者出现结节性肺炎的报道。集中暴发的结节性肺炎与阴性的IgM可能导致误诊与抗菌药物的不适当使用,因此需要一种新的诊断工具用来鉴别此类患者。
 
本研究于2016年3月期间,在山东某医院入组麻疹住院患者,入组标准:1)18岁及以上;2)符合中国CDC麻疹诊断标准,或诊断为结节性肺炎;3)取样时间距发热≤14天。收集入组患者的病历、口咽拭子、血液标本与影像学结果。标本由中国疾控中心麻疹实验室进行麻疹特异性抗体和病毒基因检测。
 
研究最终有16名麻疹患者入组,根据患者肺内是否有结节,分为结节组(N1-N10)与对照组(C1-C6)。在结节组患者的CT中,可见直径1-2cm随机分布、数量不等的高密度结节,但在肺部平片中并不明显(图 1)。患者均有发热,结节组中仅有2人出现发疹。(表1)
 
图1. 4名麻疹结节性肺炎患者的胸部CT,双肺可见随机分布的高密度结节
 
表1. 16名患者的症状和临床表现
 
对结节组患者的病毒标本进行基因测序,发现为H1a亚型,为山东地区最常见的麻疹毒株,未发现显著变异。
 
此次研究中,麻疹结节性肺炎的出现并非由于病毒变异导致,而是由于免疫反应所致。当IgG/IgM比值>20时,麻疹患者可出现结节性肺炎。这种抗体的变化可能是机体对麻疹病毒的快速反应所致。机体免疫力可随时间下降,但并非完全失去对麻疹免疫记忆,感染后仍可快速生成大量特异性IgG,发挥免疫作用。易感者吸入麻疹病毒,病毒首先在局部淋巴组织中增殖,并通过血流播散全身。在播散过程中,快速生成的IgG可黏附病毒表面抗原,并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因此可在多个脏器中观察到此类免疫复合物形成的结节。该反应同时可能也限制了病毒的进一步增殖,因此在结节组患者中较少出现皮疹和呼吸道症状,同时他们的心脏、肝脏损害也较对照组轻。
 
结节性肺炎出现速度快,吸收速度慢。此次研究中,结节最早在患者发热第二天即被发现。而在患者出院后2个月复查,仍有少量残留。根据日本和国内报道,结节性肺炎存在的时间可长达2-8月。
 
此类病例强调了强化免疫的重要性。成人应接受强化免疫注射。此次研究中的16名患者均只在出生后接种过1次疫苗,而在入学、入职前后没有接种强化疫苗,间接导致了此类感染的发生。尽管改良型麻疹传染性一般认为较低,但在2011年美国有此类患者传播他人的病例报道,此类疾病仍可能造成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地方暴发,需引起警惕。
 
在麻疹季,当患者发现结节性肺炎时应考虑到麻疹病毒感染的可能。并可检测麻疹特异性IgG/IgM比值,当比值> 20,此类患者的肺炎可能为麻疹感染所致。
请在验证后发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