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Science Bulletin期刊推出特辑“Top scientists' view of latest progress in health & medicine”,其中收录了中日友好医院曹彬教授联合牛津大学Peter Horby教授发表的题为“COVID-19 can be called a treatable disease only after we have antivirals”的文章,该文章对COVID-19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的发展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文章第一作者为清华大学医学实验班张雪杨。
自COVID-19疫情暴发以来,人们就一直期待着将COVID-19变成可防可治的疾病。虽然疫苗成功地降低了COVID-19的发病率、重症率、死亡率,但是它在免疫抑制人群(也正是重症COVID-19高危人群之一)中的保护力有限,且其效力不断受到新变异株的挑战。因此,在提高疫苗接种率的同时,寻找有效的治疗手段是必须的。其中,糖皮质激素等抗炎药物在COVID-19住院患者中的疗效早已得到广泛验证,而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的研发直到2021年底才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结合多个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历程,该文章提出,在其研究与应用中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注意:(1)以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opinavir/Ritonavir)为例,点明应当将临床研究的重点放在具有高效能及高靶器官浓度的药物上;(2)以瑞德西韦(Remdesivir)为例,讨论了选择合适目标人群的重要性;(3)随着抗病毒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耐药性问题必将日益凸显,研发针对不同靶点的药物是应对策略之一。
此前发表的临床试验表明,在具有重症高危因素的门诊COVID-19患者中,早期应用瑞德西韦(Remdesivir)、莫努匹韦(Molnupiravir)、奈玛特韦/利托那韦(Nirmatrelvir/Ritonavir; Paxlovid)可以分别将患者的住院或死亡率降低87%、30%、87%。然而,对小分子抗病毒药物临床应用的探索不应当止步于此。它们在暴露前/后预防性用药的疗效以及在住院患者中的疗效有待后续试验进一步验证。
除了上述提到的药物外,目前还有十多种COVID-19小分子抗病毒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但其数量及种类都较为有限。我们期待着将来会有更多针对不同靶点的新药物,为我们的临床诊疗提供更多选择,也让我们更好地为耐药问题做好准备。
该文章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创新基金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