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有无限可能,有更大的世界在等。
——王源2021年新歌《答案》
从小学到研究生,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读书。我们读过的书单越来越长,读书的种类越来越丰富,读书的方法越来越有科技感;但是我们却很少去思考读书的意义。
人们为什么要读书呢?它不像吃饭或睡觉,读书并不是非做不可的事。在考试之外、毕业以后,在经历过以读书与否作为评判标准的人生阶段之后,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在忙碌的生活中拿起书来读。的确,读书原本不是非做不可的事,它应该是源自人们内心中的一种驱动力而想要去做的事,那就是寻找答案。
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人的一生都在寻找各种各样的答案中度过:或许是关于一道菜肴的烹饪,或许是关于子女的教育,或许是关于科研课题的结论,或许是关于民族与国家的未来。有的答案明白地写在纸上,然而更多的答案却隐藏在书中,只能感受到它带来的一丝丝微弱的线索和无声处给予人的力量,需要你用心寻找。毛主席从青年时代起就酷爱读书,他在积久成学的“记”与“悟”中,思考着不被世界看好的旧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中国的革命从来不是充满了鲜花与掌声的事业,再经历了艰辛而又痛苦的寻找答案之路后,毛主席带领党和人民找到了新中国的答案,我们大家今天才能有这样良好的学习条件。
有的时候人们寻找的答案并不在外部,而在自己的内心。就像在《爱情公寓》的结尾,当曾小贤面临抉择时,选择了看似无厘头的方式——抛硬币,并不是因为它能给出正确的答案,而是在把硬币抛在空中的那一秒里,你就突然知道了哪一面是自己想要的结果。读书恰好可以让我们静下心来,诚实地面对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社会和家庭生活中,我们有着多重角色,或多或少的会用一些东西来修饰自己;我们会渐渐的适应这种修饰,并对它产生强烈的依赖。而在读书时,每个人都会从自己承担的诸多角色中解放出来,还原自我本来的色彩。
找到答案总是幸运的,然而并非每个问题都能找到答案。这时读书会变成人们的避难所,一些人的执着会慢慢释然,一些人会与遗憾渐渐和解。
其实比答案本身更珍贵的,是那个在寻找答案的道路上不断成熟的自己。每个人的成人礼都在18岁,那成熟礼的年龄是在多少岁呢?艾瑞克·弗洛姆说:“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在寻找答案的磨炼过程中,一方面我们逐渐学会了爱的能力,慢慢地像母亲一般无条件地爱普通的自己;另一方面我们又逐渐学会了理智与自我判断,渐渐地像父亲一般爱充满智慧的自己。成熟路上的我们,会有更多未解的命题去学习去思索,答案是我们这一生不断的追求。
书籍浩如烟海,没有两个人会读过完全一模一样的书;即使是同一本书,各人也有不同的理解。这正如每个人寻找答案的路都不尽相同;人们美好的愿望是殊途同归,可是人生的殊途永远不可能同归。
长路漫漫,愿我们都能继续在读书中寻找自己的答案。
2021年3月28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