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苏舒丨进修总结
icon 2021年03月23日
icon 李苏舒
icon
icon 942

非常感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呼吸感染专业学组给予我这一次宝贵的进修学习机会。为期6个月的进修学习转眼即将结束,收获颇丰,令我受益匪浅并将受益终身。下面我将从学习收获工作计划两方面进行汇报,首先,我用四个关键词概括我的学习收获:


一、颠覆

指的是对某项事物造成强烈冲击改变,使事物本质发生变化。首先,在关于抗生素使用上颠覆了我的认知。在来到中日医院呼吸中心进修学习之前,我认为北京的大医院对呼吸系统感染疾病都是使用泰能、万古霉素、伏立康唑等广谱强力抗生素治疗,如同飞机大炮排山倒海般的狂轰乱炸,但来到中日医院呼吸二部上班的第一天,发现对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患者,只是使用头孢呋辛注射液、甚至口服米诺环素等我们平时都“瞧不上”的抗生素治疗,我带着疑惑请教王一民老师和查阅CAP诊治指南后,才明白这就是“规范”,使用抗生素如同狙击手一样,只有精准打击,在获得良好疗效的同时,避免了滥用抗生素带来的附加损害。其次,关于“广谱”的含义。我们基层临床大夫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接受了“广覆盖”、“重击”等理念,使用“十八般武艺”、“十八般兵器”给患者过度抗感染治疗。但在中日医院呼吸二部临床诊治过程中,王一民老师说:“我们更应把“广谱”的概念应用在广泛查找导致感染的微生物上。”从此改变了我的观念,特别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感染病人,我们更应积极广泛的查找相关感染病原学上,而不是一味的使用广谱抗生素。

二、学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告诫我们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中日医院呼吸二部在曹彬老师的引领下,形成了浓厚的学习和规范的氛围。在临床工作中,碰到各式各样的难题时,王一民、崔晓敬老师均会带领我们查阅医学指南、以及权威前沿的医学文献,去查找答案、以更好的为病人服务。呼吸中心常态化的MDT,每周二下午的间质性肺病多学科查房、每周三下午的血管组多学科讨论、每周三早上的中心大查房以及科室组织的各种疑难病例、死亡病例或多学科MDT等等,让我受益匪浅。在这段时间里,我自己也系统学习了实用内科学、协和呼吸病学、哈里森感染病学等医学专著,同时详细查阅了中国成人CAP诊治指南(2016版)、中国肺动脉高压诊治指南(2021版)、耶氏肺孢子菌(PCP)ECIL诊治指南、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诊疗规范、中国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专家共识、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诊断和治疗国际指南、非结核分枝杆菌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版)等指南共识,并查阅了NEJM的“黏液阻塞性肺疾病”、“细胞因子风暴”、“DPP-1抑制剂brensocatib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2期试验”、《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的“糖尿病合并侵袭性肺真菌感染的研究进展”、“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急性加重期呼吸道病原谱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成人支气管扩张症的研究进展”、ESR\ATS官方研究共识: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炎等国内外前沿权威的医学文献。在这其中,我们所诊治过的患者也是我们的好老师,他们教会了我们很多知识,比如:曾接诊一位肺动脉高压的50多岁中年女性,她有反复自发鼻出血病史,查体发现舌头、手掌处有多处毛细血管扩张表现,详细询问病史发现一级家属均有反复自发鼻出血的家族史,因之前学习过肺动脉高压和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诊治指南,故此患者在入院当日即诊断为“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帮助患者解开了多年的“未解之谜”。在系统学习相关医学知识的同时,我已深深在心里埋下了“遵规范、摆证据、讲规矩”的理念。

三、温度

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部与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是一个有温度、团结、进取的团队。曹彬老师告诫我们“诚实、担当、创新、平等”。诚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医疗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不足和失误,难能可贵的是当出现错误的时候勇于承认,而且是第一时间承认,与同事交流,争取把工作失误给病人造成的损伤减到最小;担当,敢于收治疑难、危重病例,敢于收治棘手病例,经历挫折和困难的医生水平才能真正提高;创新,每天我们在病房都会遇到大量难题,教科书和文献不一定有答案,需要我们开展临床科研,找到新的诊断方法和技术,并最终回馈于我们的患者;平等,我们都是科室的主人,同事之间平等共处。呼吸二部的核心价值观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这是一个有极度温度的团队!最后,呼吸二部及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曹老师、王老师、崔老师、鲁老师、范老师等各位老师以及一起进修学习的小伙伴们,让我在北京寒冷的冬季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温暖。

四、理想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相比于其他职业,医生是更容易获得幸福感的职业。因为我们服务的对象是罹患身心痛苦的病患,我们希望能缓解他们的痛苦,为他们带来安慰,能够直接帮助他们。在为病患提供帮助的同时,我们也收获了幸福。幸福是要有理想的,为了更好为柳州当地患者服务,为了能成为一名好医生,在步入不惑之年之际,我又再次踏上求学之路,来到了中日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慕名来到了曹彬老师呼吸感染专业组,有幸遇到了王一民、崔晓敬等好老师、好医师。我记得在2020年11月中旬一个早上,我们即将进行一个死亡病例讨论,曹老师在工作微信群里发了一段话“临床工作重要的是学会质疑,质疑自己,质疑上级医生。质疑的目的是减少医生给病人造成的伤害。有一本书是美国外科医生写的,书名叫做《医生的修炼》,说的是医学的局限性,所以我们要学会质疑。”同时,在曹老师平时查房诊治及抢救病人当中,我均强烈感受到了曹老师的理想和情怀。我也将努力成为一名好医生、好老师,更好的为病患服务,更好的教育我的学生,这是我的理想,它指引着我的人生方向,我也必将为此理想而努力奋斗!


其次,我分两部分谈谈我的工作计划:


一、传承

医学是一门传承的科学,我们一点一滴的成长与进步离不开前辈的培养与教育。我是一名临床医师、也是一名教师,当好一名医师,需要打好基础,长期积累。首先,在临床带教和课堂授课中,要把中日医院呼吸二部这种详细的病史询问和全面的体格检查贯彻成为我们平时诊疗的核心,实验室检查和结果解读应该在病史和体格检查发现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其次,让学生们明白,当医生就是要多花时间在病人床边,密切观察病情,遇到难题就去查阅专著和文献,请专家指导,再回到病人床边观察、总结,只有这样,医术才能提高。最后,我要把呼吸中心这种规范、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工作方式带回去,做好医院多学科MDT和科室疑难、死亡病例讨论,通过自己的努力,颠覆当地医院某些医师对于某些疾病固有错误的认知,改变大家“只谈经验、不谈证据”的非严谨作风,以点带面,逐步改变科室和医院欠规范、欠严谨的作风和工作方式,并逐步制定科室呼吸系统感染相关规范的诊治流程,做好下级医师规范化的传帮带,逐步打造一个规范、团结、温度、进取的团队。

二、科研

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大量临床难题,教科书和文献没有答案,需要我们开展临床科研,找到新的诊断方法和技术、发现并验证新的治疗方法,最终让我们的患者获益。经过王一民老师多次的指导,查阅相关医学文献,并结合我的实际工作,下一步将在中药复方参与降低支扩急性加重风险方面开展相关临床科研工作,希望传统中医药能为广大支气管扩张病人带来一些帮助。

最后,感谢呼吸感染专业组团队,特别感谢曹彬老师、王一民老师、崔晓敬老师给予的耐心指导!感谢于歆、任晓霞、鲁炳怀、黎斌斌、范艳艳、张玉林、熊祝嘉和其他老师的帮助!我会持续努力追逐我的理想,做一名好医生、好老师!

李苏舒

柳州市中医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请在验证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