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部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部 (含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实验室、结核病区、、肺癌病区、国疗呼吸病区)(以下简称呼吸二部)成立于 2015 年 8 月,开放床位 38 张。自开科以来,呼吸二部即以其鲜明的临床特色、细致的人文关怀受到同行及广大患者欢迎与肯定。
医护团队
目前本科室医护团队中有主任医师 2 名,副主任医师 2 名,中级职称人员 1 名, 初级职称人员 18 名。
科主任:曹彬教授,在呼吸系统感染领域颇有建树,精通各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特别在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和肺部真菌感染诊疗方面有较深的造诣,是中国肺炎研究 (CAP-China) 创始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副组长。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fluenza and other Respiratory Virus Diseases(ISIRV)委员、Clinical Respiratory Journal 杂志副主编。以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和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 15 项。累计培养博士研究生 25 名,硕士研究生 16 名。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 SCI 论文 87 篇,主编著作 2 部,参编著作 6 部。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1 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1 项,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1 项。获十五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杰出呼吸学术贡献奖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诊疗特色
本团队长期从事呼吸系统感染的临床与研究工作,对常见疾病能做到规范诊治,而对呼吸系统疑难、少见、重症感染的处理则以「思路缜密、推理科学、多科合作」见长,形成了临床特色。
1. 具备呼吸系统感染病原诊断能力
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实验室依托国家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面向临床需求开展细菌、真菌、分枝杆菌、寄生虫、病毒分离、培养、鉴定、药敏和分子检测诊断,为临床各科室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诊断,为目标性抗感染药物应用提供会诊服务,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病原学支持。目前,实验室开展检测项目 100 余项,在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方面位于国内领先水平。近 3 年实验室仪器设备投资总额超过两千万元,拥有完善的临床微生物检测技术平台,具备实时、准确的临床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实验能力。研究方面,构建了完善的分子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免疫学实验研究平台。拥有万级净化细胞室、流式细胞仪、数字 PCR 仪、分枝杆菌培养仪、结核分枝杆菌快速鉴定与耐药检测仪(GeneXpert)、MOLDI-TOF、芯片杂交扫描系统、全自动微生物培养及鉴定仪、Illumina MiniSeq/Miseq 及 Thermofisher 测序仪等先进的设施设备,实现基础科研与临床研究的相互融合。实验室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牛津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国内外合作关系,极大提高了本实验室的技术实力。实验室人员组成合理,临床与科研相互促进,具备了临床微生物学领域医教研的突出优势。
2. 创立综合医院结核病诊疗模式
应国家政策号召,顺应当前形势,大力推动结核病防治与呼吸病学科的历史性回归。经过为期 1 年的筹备建设,目前已建成符合国家规范的结核病门诊、病房及微生物实验室,完善了结核病门诊和病房核心制度和技术规范,理顺了门急诊就诊、院内转诊流程,以及综合医院与地方结核病防治所之间的转诊流程。
结核病区自 2017 年 10 月 16 日开诊来,接受呼吸中心各部及院内其他科室确诊的结核病患者及门急诊收治、院外各级医院转诊的患者,其中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混合感染、恶性肿瘤、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感染性休克、脑卒中等重症患者的比例达 40%。
在结核病防治方面,承担了医科院创新体系建设项目、深圳市「三名工程」、中日医院院级课题等 3 项课题,参与 2 项北京市科委课题。
以综合医院为依托,创立了综合医院结核筛查、防治新模式。
科研工作
目前承担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医学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北京市科委协同创新重点项目。
研究成果
一、建立覆盖全国的流感临床研究网络,开展前瞻性 RCT 研究,在病原快速诊断及病毒耐药动态监测、重症流感患者及继发感染早期识别、抗流感病毒药物临床评价及重症流感免疫调节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系列研究成果为动态修订我国《H7N9 禽流感诊疗方案(2017 年第 1 版)》、《流感诊疗方案(2018 版)》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1. 揭示流感临床特点及发病规律,为中国流感指南提供重要依据
国际首次进行甲型 H1N1 流感病毒核酸动态监测,揭示变化规律,精确地揭示了甲型 H1N1 流感疾病潜伏期、疾病临床特点、药物应用与预后等,研究成果为认识疾病规律、制订诊疗指南提供重要根据。
2. 深入研究重症流感发病机制,为新药研发提供思路
重症流感发病机制目前公认与过量炎症因子导致免疫损伤有关,但具体机制不明。课题组利用动物模型揭示了 Vγ4+γδT 细胞通过分泌过量 IL-17A 加重流感小鼠肺免疫损伤 [Front Immunol. 2017; 8:1054]。阐明 Innate CD8+CD44 hi T 细胞活化后释放 IFN-γ 介导胸腺细胞凋亡的机制 [Cell Death Dis. 2014; 5:e1440] 。
3. 探索流感病毒感染及继发细菌感染早期诊断新技术
利用二代测序和快速分子诊断技术实现临床病毒和病原耐药早期诊断 [J Infect. 2018; 77:158-164]。基于二代测序平台,本课题组对 H7N9 患者病毒进行深度测序动态监测,揭示其耐药性位点和哺乳动物适应位点动态演变 [J Infect Dis. 2018; 218:586-594]。
4. 探索新型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药物
以 RCT 方法确证中药汤剂对甲型 H1N1 流感有效,标志着中药疗效获国际认同 [Ann Intern Med 2011,155:217-25]。首次揭示 H7N9 患者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AI)治疗前提下,病毒排毒中位时间长达 15.5 (IQR, 12 - 20) 天;揭示联合 NAIs 和双倍奥司他韦治疗并无进一步获益 [J Infect Dis. 2018; 217:1708-1717]。
二、搭建中国肺炎研究平台(CAP-China),建立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毒性肺炎、重症流感肺炎临床信息管理系统。依托该平台,开展系列研究。
1. 揭示成人肺炎中病毒感染的高发病率 [BMC Infect Dis 2013,13: 309],阐述我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主要病毒谱及特征,系统性评估了成人非流感病毒肺炎的临床意义 [EurRespir J. 2019;54(2).pii: 1802406]。首次确认腺病毒 55 为一种重症肺炎的新病因 [Chest 2014;145:79-86]。阐明免疫力正常腺病毒肺炎病人中持续病毒血症和呼吸道样本高病毒载量与死亡相关 [PLoS One. 2016; 11:e0160777]。
2. 首次在国际上证明了我国成人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耐药率高达 69%,且耐药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并发现一种新的耐药突变位点 A2063T,导致支原体对大环内酯中水平耐药 [Clin Infect Dis 2010; 51: 189-194],阐明 MLVA 基因分型与支原体肺炎临床严重程度和耐药相关 [J ClinMicrobiol. 2013; 51: 636-9. Plos One 2013; 8: e82174]。
3. 揭示我国 CAP 患者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 [BMJ Open. 2018; 8:e018709. BMC Infect Dis. 2018; 18:192]。课题组采用前瞻随机对照方法,证明揭示病原快速检测(FilmArray)能够减少下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使用,缩短住院时间 [ClinMicrobiol Infect. 2019. pii: S1198-743X(19)30337-4]。通过开展前瞻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揭示,对于 PCT<0.1 ng/ml 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并不能使其获益 [Int J Infect Dis. 2016;48:40-45]。作为主执笔人制定《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2016 年版)》,并将病毒性肺炎的诊断治疗方法首次写进我国 CAP 诊治指南中。